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琥珀眼睛的兔子》(英:The Hare with Amber Eyes),艾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

書籍資訊
書名:《琥珀眼睛的兔子》(英:The Hare with Amber Eyes)
作者:艾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
譯者:黃煜文
出版社:漫步文化
閱讀版本:2013年10月,初版

《經濟學人》的年度選書提到:「這本書一次要買兩本,一本留著,一本送給你最親密的愛書之友」。

《The Hare with Amber Eyes》是一部家族史詩,也是偉大的考察作品兼紀實文學。能夠看到這樣一本規模宏大、反映逝去時光的縮引的作品,對於喜好閱讀歷史的文化追逐者來說,是一件幸運的事。它不是小說,精彩度卻完全不遜於大河小說。而且譯者的譯筆優雅,讀之欣快。

作者艾德蒙生於英國,長於英國。畢業於劍橋大學,主修英國文學,之後成為一位陶藝家,這部作品是他的處女座,於2010年發表後,一鳴驚人。艾德蒙和他的祖輩境遇大不相同,其中,叔父伊吉,生於維也納,死於東京,而這位伊吉正是本書能夠誕生的關鍵人物。

伊吉將遺產中的264件「根付」(ねつけ,江戶時代掛飾)留給艾德蒙,在批「根付」之後似乎隱藏著龐大的家族興衰史,於是,艾德蒙決定展開尋根之旅。先後走訪巴黎、敖德薩、維也納等他祖先曾住過的地方,過程宛如抽絲剝繭般,搭配書中老照片,一步步勾勒出艾德蒙隸屬的「伊弗魯西家族」,顯赫的猶太古老家族的輪廓。

根付的源頭是查爾斯,艾德蒙外曾祖父的堂兄,一位1870年代巴黎的藝術收藏家,與撰寫《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文學家龔固爾兄弟、畫家雷諾瓦等人相識。還記得普魯斯特筆下的核心人物「查爾斯‧斯萬」嗎?他的兩個藍本人物之一就是這位「查爾斯‧伊弗魯西」,經典的第一部曲〈在斯萬家那邊〉,居然能提供了一些參考的史料。

之後,查爾斯將根付送給他的堂弟維克多作為結婚嫁妝,維克多就是艾德蒙的外曾祖父,在維也納度過大半生。維克多的時代歷經了一、二次世界大戰,由其是二戰,他們「伊弗魯西家族」被納粹摧毀,維克多的藏品被蓋世太保們搜刮殆盡,家族沒落。

神奇的是,這批根付被忠心的家僕安娜(徳裔日耳曼人)偷偷保存了下來。戰後,安娜將它們交還給伊莉莎白,即艾德蒙的外祖母,一位偉大的學者和詩人,年輕時期就結識了奧國大文豪里爾克,她隨後定居在英國,即孫子艾德蒙所出生的國度。

伊莉莎白的弟弟伊吉在戰後復員,之後決定前往殘破的日本發展,理所當然地,這批根付在跟著伊弗魯西一家走遍大半個歐陸,橫跨兩個世紀,最後,跟著伊吉重回故土。但是,20世紀的日本,雕刻根付的技術已經逐漸亡佚,戰後東京的殘破,江戶時代的根付,就像是古代的寶藏一般,死而復生。
「根付」這樣的無生命物件它被巧匠製作出來,隨著主人輾轉流寓,卻能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它的命運,取決於遇上的每一個人,而艾德蒙,是「被根付選重的人」,根付背負著大時代的印象,在無形中交付給艾德蒙使命,讓他去揭櫫那段被煙硝埋沒的輝煌家族史。

其中,代表眾多根付的─「琥珀眼睛的兔子」被當作書名,艾德蒙讓我們藉由它(他)的眼睛,帶領全世界看到這段被煙硝埋沒的歷史,而且能夠流芳百世。不同於普魯斯特的漫漫長憶,艾德蒙寫出了自己沒有經歷過、出生前的家族往事,這種執著的尋根精神,終慶付梓,讓人為之嘆服。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畫布後的故事》(日:ジヴェルニーの食卓),原田舞葉

書籍資訊
書名:《畫布後的故事》(日:ジヴェルニーの食卓)
作者:原田舞葉
譯者:劉子倩
出版社:野人文化
閱讀版本:2015年8月,初版一刷

藝術小說,還是第一次讀。

以下羅列簡易的書介:
《畫布後的故事》,作者是具有美術背景的作家原田舞葉,她參考西方畫家的歷史資料,結合自己的體會來創作。她在2009-2012年發表了四篇短篇,分別由四位最親近畫家的女性來說故事。

四篇故事的主人翁分別是:
馬諦斯(野獸派大師)
竇加(印象派大師)
塞尚(後印象派大師)
莫內(印象派大師)

女性口吻,偏向柔和、光輝及溫暖。馬諦斯一章中的女僕,因為獨具慧眼與極富靈性而被馬諦斯欣賞;竇加一章中則是以友人瑪麗‧卡莎特對竇加的體會;塞尚一章中,是書信體呈現,營造一種「女性書寫」;莫內一章,則是以繼女的回憶浮現莫內的一生。

除了每個故事都平易動人外,原田舞葉還獨具匠心,她在創作篇章時,使用了不同的寫作比法。馬諦斯的女僕和莫內的繼女是以第一人稱手法回憶、竇加一章中,全篇以第三人稱的角度敘述,但主要見證人是畫家瑪麗‧卡莎特、塞尚一章有趣的是,塞尚本人完全沒有出現,而是披露於唐吉老爹之女所寫的書信,屬於「眾人回憶的堆砌」。

四位畫家所活躍的年代大約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除馬諦斯之外,其他三位的年代很相近,他們彼此之間亦是朋友。而每一章都有設定一位同為名人的角色,與主人翁互動。他們分別是:

畢卡索(抽象派大師)
瑪麗‧卡莎特(印象派大師)
唐吉老爹(畫材行老闆)
喬治‧克里蒙梭(法國前總理)

四個故事都有其核心價值的物品,能與四位與主人翁互動的角色對應。這些物品串起了故事本體,讓故事有了重心,並且圍繞著其來進行。我所看到的是分別是:

木蘭花
跳芭蕾舞女孩的銅像
塞尚的畫作
莫內的眼睛

四位畫家雖然個性截然不同,但他們有幾件事情絕對是相同的,就是「創作的熱情」、「信念的秉持」、「對自由的渴望」。《畫布後的故事》帶著讀者們一瞥畫家的世界、去體會大師們的人生態度及繪畫哲學。為什麼他們能夠如此迷人,四位女性將在書中為我們娓娓道來。

藝術小說,是美的體現,值得一讀再讀。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永恆的優雅:奧黛麗赫本、第凡內早餐與好萊塢的璀璨魔法》(英:Fifth Aveneu,5 A.M.:Audrey Hepburn,Breakfast at Tiffany's and the Dawn of the Modern Woman)

書籍資訊
書名:《永恆的優雅:奧黛麗赫本、第凡內早餐與好萊塢的璀璨魔法》(英:Fifth Aveneu,5 A.M.:Audrey Hepburn,Breakfast at Tiffany's and the Dawn of the Modern Woman)
作者:山姆.華森 (Sam Wasson)
譯者:張家綺,謝孟璇
出版社:好人出版
閱讀版本:2015年7月,初版一刷

這星期把這本《Fifth Aveneu,5 A.M.:Audrey Hepburn,Breakfast at Tiffany's and the Dawn of the Modern Woman》(中譯:《永恆的優雅:奧黛麗赫本、第凡內早餐與好萊塢的璀璨魔法》)給看完了,這是一步了解50及60年代好萊塢電影文化、《第凡內早餐》原作者楚門‧卡波堤及主演奧黛麗赫本的記錄文學。

去年年底,第一次看了《第凡內早餐》的電影,當時就對奧黛莉赫本留下不少印象,主要是她所飾演的女主角荷莉‧葛萊特利(Holly Golightly)的那身黑色小洋裝、招牌髮型、白色手套及黑色墨鏡,而這是由巴黎名設計師─紀梵希所一手打造的。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電影背後製作的辛酸史,及原來電影與楚門‧卡波堤的原著,存在著許多歧異。

派拉蒙電影買下了楚門‧卡波堤原作的版權,導致楚門連改編都無法插手,只能任由電影公司操刀。而當時的電影道德審查委員會標準比起現今要嚴格地多,原來Holly的角色原來是個高級應召女郎,楚門希望能原汁原味的呈現Holly的味道,然而電影最後卻把她塑造成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鄉下姑娘奮鬥故事─為了通過電影道德審查。

奧黛莉‧赫本在1961年上映的《第凡內早餐》之前都是演著清純、典雅的女性角色,因此對於接演《第》有許多的困擾和障礙,雖然最後她還是擔綱了演出,而且取得空前的成功。本來,所有人都在想是否主角要由瑪莉蓮‧夢露來出演,然而夢露在先前比利‧懷德所執導的《七年之癢》(1955)等電影時,留下了在拍攝時常遲到、演戲時常有荒腔走板的不穩定的狀況定等等,夢露便宣告出局了,於是這個機會留給了奧黛莉,也成為她電影事業尺度上的大躍進。

透過這本由好萊塢編劇山姆‧華森(Sam Wasson)所寫的記錄文學,對於掌握好萊塢電影文化及幾位重要電影工業人物有極大的幫助。而2005年的電影《Capote》(中譯:《柯波帝:冷血告白》),也是一部很直接能夠讓我們了解原著作者楚門‧卡波堤的傳記電影。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今天也謝謝招待了》(日:《今日も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角田光代

書籍資訊
遠足文化版封面
書名:《今天也謝謝招待了》(日:《今日も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
作者:角田光代
譯者:陳嫺若
出版社:遠足文化
閱讀版本:2013年8月,初版一刷
頁數:257

《今天也謝謝招待了》是日本作家角田光代的作品,是飲食純文學。她的文字風格與美食部落客相似,特別是女性的口語部分,敘述十分自然而吸引人,並具自嘲的特質,從文字的熟練度可以反映出她的年齡,但她本人應該不會介意。本書是散文集,編排有點像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全書分為五個大章:我最喜愛的美食及四季該吃的食物。帶出日本人「時令食」的飲食習慣。文字平易,譯者翻譯的也很適切,是部兩到三個小時就可以看完的書。

新潮文庫封面
角田女士1967年生(這是可以當我媽媽的年紀),23歲出道,26歲開始學習做菜,荒廢了3個月的時間沒有寫小說。作品多次入圍芥川賞和直木賞等的選拔,獲獎無數。她有兩段婚姻,兩任丈夫年紀都小他許多,我認為這樣的年齡差距,可以從她的作品中看出來。這位角田女士十分討人喜歡,是會讓男人想要照顧的類型,而或許,對上了小男人的胃吧!

如果散文可以這樣寫的話也很輕鬆,像我自己的問題在於「匠氣」太重,文字容易缺乏彈性及流於刻意營造,而角田女士的不會,從字裡行間之中可以輕易看出她的寫作功力,特別是在她在組織回憶的時候,流暢地從腦海裡抽揀出想要的素材。用最天然的敘述最真誠的表現自己,這是角田女士教會我的事。順道一提,這兩個星期台北的午後雷雨是數一數二的大,包括這本《今天也謝謝招待了》,已經有若干本書被雨淋壞了。這對於愛書的人來說,真的是很傷啊> <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遙遠的斜影之國》(日:斜影はるかな国),逢坂剛

《遙遠的斜影之國》,新雨出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遙遠的斜影之國》(日:斜影はるかな国)
作者:逢坂剛
譯者:燕熙
出版社:新雨出版社(New Rai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閱讀版本:2009年10月初版
頁數:574
評價:☆☆☆☆☆

短評:

石人近期看過最精采的小說!應該說,逢坂剛的冒險小說真的很對我的胃口。一部能夠結合歷史、地理、冒險、推理、愛情、懸疑、犯罪、間諜、政治、美食、旅遊,整體非常具有份量,可以列入史詩小說的行列中了吧!

兩個多月前看了作者的《卡迪斯紅星》(日:カディスの赤い星)之後,知道逢坂先生在創作前,就作了非常多的功課,包括實際走訪小說主要場景西班牙,也熟悉西班牙語及西班牙歷史、共產黨歷史等等,光這樣給他的評價就非常高了,能把這些知識加以應用、化為小說,真的讓我十分欽佩。

這部《遙遠的斜影之國》結構嚴謹,雖然份量很大、每頁的字數很多,對於我來說,卻不會有閱讀障礙,大概3天左右就搞定了。閱讀的過程讓人手不釋卷,是很開心的體驗。而在寫這篇短評前,發現有些部落客也有發表對這部小說的心得,有些人讀的比較吃力,也許是對龐雜的歷史劇情產生困難,也有可能是因為本書份量真的很重。因此,我只推薦給喜歡看「冒險」和「歷史」類別的讀者來閱讀。而單純注重懸疑營造、推理手法的讀者,則這部《遙遠的斜影之國》絕非首選。

這次我就不透露任何劇情了,偷懶一點,只列出關鍵字:
(右側欄有維基百科wikipedia的搜尋框,大家可以利用利用)

國家:日本、西班牙(主要場景);英、法(次要場景);俄、墨、加(重要元素)
歷史:西班牙內戰(共和軍V.S.佛朗哥叛軍)、西班牙現代史
政治:共產國際、佛朗哥法西斯政權、史達林蘇聯政權、巴斯克獨立組織埃塔(ETA)、西班牙政府、西班牙自由反恐大隊(GAL)
軍事:外籍傭兵團、二戰蘇聯間諜、ETA及GAL恐怖分子
語言:日語、西班牙語、英語
地點:馬德里(Madrid)、薩拉曼卡(Salamanca)、隆達(Ronda)、托雷多(Toledo)、倫敦(London)的查令十字路(Charing Cross Road)
餐廳與餐點:Botin餐廳的烤乳豬

這部小說真的很具有拍成電視劇的潛力啊!小說中每個人物的形象都十分鮮明、有個性,但是要找到合適的演員恐怕不容易,因為如果要忠於原著的話,演員必須會說西班牙語才對,要是整部戲都以日語演出,那整個味道就會變質了。我想也是如此,才遲遲沒有辦法搬上大螢幕,這也是很典型的那種:「只有小說,沒有電影」的經典之作。

看完真的會迫不及待地想飛去西班牙!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錯誤》 (日:まちがい),辻仁成

《錯誤》一書的標語,擁有十足的吸引力,讓讀者想一窺究竟
〈書籍資訊〉

書名:《錯誤》 (日:まちがい)
作者:辻仁成(Hitonari Tsuji)
譯者:劉姿君
出版社:野人文化
閱讀版本:初版(2013年7月)
頁數:282
評價:☆☆☆

短評:

(內涵劇情,若只想看重點不看劇情的話,請看黃字即可)

這部小說的題材只看書封的標語應該可以猜出個梗概,的確,就是那麼回事。(本Blogspot無分級限制,能夠意會即可)不過作者以一種懸疑式的開場,帶讀者進入書中三位主人翁的世界,分別是芹澤秋聲、榊原大悟及榊原冬。大悟和冬是夫妻、秋聲和大悟是大學時代的好友。故事就從大悟對秋聲的突來奇特的邀約開始,而大悟請求秋聲幫他完成一件事,就是書封驚悚的那句話......

但是,這並不是單純的「換妻俱樂部」,而是一樁陰謀。秋聲自己經營的美容事業,但卻遭遇財務危機,急需融資,大悟正好是個如日中天的企業家,他提出交換條件,秋聲必須引誘大悟的妻子發生關係,而大悟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與其妻離婚,與現正交往的小三結婚。秋聲目前縱使覺得這件事十分不妥,也不道德,更怕欺騙了大悟之妻的感情,但大悟一概不管,就是要讓他的計畫可以順利進行罷了......

接受了大悟融資的秋聲,由大悟的引介下認識了冬。大悟和冬之間並沒有孩子,秋聲也是單身狀態,故關係似乎只侷限在那張「婚姻證明」上,因此第一次見面氣氛雖然尷尬,秋聲和冬竟然很自然地走在一塊了,大悟所交辦給秋聲的「任務」也順利達成了。然而,秋聲怎麼樣也沒想到,自己的「假戲」竟然「真做」了,兩個人如同乾柴烈火般狠狠愛上對方,互相認為對方是生命中的真愛。

故事要如何寫才會精彩?一定要加入一些「詭譎的香料」。當秋聲和冬發展到這樣的關係時,高潮正要開始,一如書名所明示一般,秋聲的行為似乎本身就是個錯誤。當大悟因為與小三的關係突然出現問題,因此決定提出想終止離婚的計劃的時候,秋聲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切都是大悟所精心佈下的感情遊戲,秋聲和冬,只是他手中兩顆棋子罷了。而秋聲為了守護與冬的愛情,不惜一切要與大悟抗議,然而大悟卻下了一手狠棋,故意讓秋聲發現「冬不堪入耳的秘密」。

被發現祕密之後的冬,意外地神隱了,秋聲和大悟都找不著人影。然而,故事一瞬間風格轉變成冒險小說,一如逢坂剛的小說一般,場景跑到了外國(逢坂先生的冒險小說,總是跑到西班牙)。會說西班牙語的秋聲,跑到了南美的阿根廷去尋找冬,原來一切的牽絆就是「探戈」,冬跳的第一次探戈舞就是秋聲所給她的,愛屋及烏,她便瘋狂地愛上了探戈。之所以會一個人跑去阿根廷散心,就是想學習正宗的探戈舞步。

秋聲在達拉斯轉機時,在機場協助了失去錢包的一位年輕導遊勇輝,勇輝是個一飯千金的人,他在阿根廷幫秋聲尋人,很快地找到了冬。兩人又瘋狂地在一起了,可是,小說一定要這麼寫吧!大悟也不顧一切飛來了,這三角關係最後在阿根廷畫下句點,最後有個圓滿的結局就是了!我認為這本小說要怎麼歸類呢?「懸疑推理小說」和「冒險小說」為主,官能小說為基調,文學性不高,娛樂性質佳。

小說家知道,人們總是會不經意地去「犯賤」,就算知道許多事情絕對不能去嘗試。他們決定「窺視秘密」,了解祕密的代價卻很高昂;「偷嚐禁果」,禁果的罪惡卻很深厚。而這些「錯誤」的積累將使關係人付出很大的代價。在現實生活中,這些事情一般不會有好結果,然而,在小說的世界裡卻可以有很不錯的結局,而且像辻仁成這種推理小說家,他會建立一套合理的邏輯,讓故事順利的發展下去。因此,絕對不要太天真地去模仿小說裡的劇情,十之八九會造成終身的遺憾。

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錯誤,這本《錯誤》倒是很不錯的課外讀物。在我看來,它的架構和〈亞森羅蘋探案系列〉有點像,但倒是是比〈亞〉要嚴謹多了。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寂寞的公因數》(法:Ulik au pays du désordre amoureux),François Lelord(弗杭蘇瓦‧樂洛赫)

〈書籍資訊〉
《寂寞的公因數》,愛米粒出版封面
書名:寂寞的公因數 (法:Ulik au pays du désordre amoureux)
作者:弗杭蘇瓦‧樂洛赫 (François Lelord)
譯者:尉遲秀
出版社:愛米粒(Emily)
閱讀版本:初版(2013年6月)
頁數:284
評價:☆☆☆☆☆

短評:

本書作者弗杭蘇瓦‧樂洛赫是一位精神科醫生,對人類社會的觀察力十分敏銳,而且可以站在少數民族的角度去思考整個人類文明。他以因紐特人(Inuit,舊稱愛斯基摩人,原指「吃生肉的人」,貶意詞,現在人多改稱其為因紐特,即因紐特語中「人」的意思)和白人為題寫下了這個充滿啟發性的故事。

以地緣關係來說,加拿大的魁北克(Quebec)屬於法語區,靠近北極圈的努勒維特(Nunavut)區則是因紐特人主要居住的地方。因紐特人稱白人或非因紐特人為「喀卜隆吶克人」(Kablunak),白人們所過的生活長期來以都給因紐特人極大的衝擊。當一個因紐特人到喀卜隆吶克人所生活的城市去旅居時,會交織出什麼樣的故事呢?

「文化震撼」,是本書的主軸;「社會百態」、「性別關係」、「環境保護」是書中反覆出現的議題,作者期望藉由因紐特人尤利克的角度去發掘原來我們資本主義、自由主義下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是充滿著「矛盾」,有時到達「病態」的程度,而「孤寂」卻好似現代人日常生活裡的公因數。然而,我們也可以從尤利克自己的說法了解到因紐特人的生活,包含他們的生活習慣、社會文化等等。而尤利克的旅程也很像是聖修伯里《小王子》的旅程。要將這麼多值得大家一同關注、思考及討論的事情集結在一部小說裡,可以想見作者創作實力的深厚。

尤利克的角色設定十分微妙,他樸拙的外表下有一顆善體人意的心,雖然性格木訥,卻在女生之中很吃的開,許多女人願意與他發生關係,應該可以推測他有個強健的體魄、男性的魅力,或是有些粗曠的面容。因為他貫串全書,每個讀者的腦海中一定都會有一個尤利克的形象,或是直接跟著書中的劇情在腦海裡上演一部尤利克的電影。所以,本作改編成電影電影也不稀奇。總的來說,小說本身的價值就已經很足夠了。愛米粒出版社在書套頁上提到這是大量待翻譯書單裡的瑰寶,有幸被發掘,翻譯並出版給台灣的讀者。

流暢的譯筆(由米蘭‧昆德拉的專屬譯者尉遲秀翻譯)與章節的安排也都使得本書易讀性增加,每章節前,都會節錄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話,而這些話反映了主角尤利克的心境不斷地在變化,但他始終沒有忘卻北方的故鄉、自己的摯愛,這樣的安排波動著讀者的心弦,讓人除了印象深刻外,還會有些鼻酸。而這部小說寫得很簡潔,沒有什麼冗贅的劇情安排,推薦度給到五顆星。以下記錄一下整部小說的劇情,其中粗體藍字為代表語句,顏色字為因紐特相關詞。

劇情梗概:

1.
尤利克是個因紐特孤兒,在因紐特人的社會裡,孤兒通常是很難獨自生活下來的,然而,他很幸運地在喀卜隆吶克人建立的氣象站生活過一段時間,氣象站的站長是他學習法語的老師,在某個機緣下,他受到石油公司邀請,準備出發到喀卜隆吶克人的國度去當「大使」,但有個附帶條件:「能保證與他兒時的青梅竹馬結為夫妻」。那位青梅竹馬有個很美麗的名字「吶娃拉吶娃」。當尤利克踏上喀卜隆吶克人的國度時,故事將揭開序幕。
2.
在喀卜隆吶克人的酒吧裡,尤利克感到悵惘和孤寂,他從來沒有一個人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那麼久的時間,於是,他向酒保要了幾杯「北極熊」,調酒的名稱象徵因紐克人所崇拜的吶努克大神(Le Grand Nanook),他卻從沒飲過酒,以幾杯黃湯解鄉愁,讓他感到有些意識不清。結果在這樣的狀態下,他認識了第一個喀卜隆吶克女人,應召女嘉桑特,她幫他解了在異鄉的寂寞,而他以因紐特的木刻製品和她作了交換。這便是尤利克在異國的第一次雲雨。
3.
石油公司舉辦這次交流活動,負責接待尤利克的是個會說因紐特語的白人單親媽媽,名叫瑪希。而在尤利克的因紐特觀念裡認為,女性是不應該獨處的,他們需要被男人照顧。於是乎,很快地,他們便生活在一起了,瑪希比尤利克大了起碼有十歲之多,但是兩個人都不介意,不過瑪希的女兒似乎很介意這位北方大叔,尤利克試圖親近她,卻得不到正面的回應。之後,瑪希安排尤利克參加石油公司所製作的電視節目,但尤利克覺得自己口拙又木訥,也許搞砸了整場訪談,甚至自責地覺得自己丟了因紐特人的臉。
4.
在與尤利克相處的過程中,瑪希有一次高興得哭了,她說自己已經很久沒有與男人有良好的性生活了,而對於尤利克來說,他心想:「到底是怎麼樣一個瘋人世界,這樣的女人怎麼會被遺棄在孤獨裡」。後來,尤利克認識瑪希小兒子托馬的心理醫生艾克托,托馬是個患有亞斯伯格症的男孩,對於數理極為著迷,但社交技巧比一般小孩來的薄弱。在聊完與托馬的互動後,尤利克也提出了許多對於喀卜隆吶克人社會的疑問,有些問題如同「為什麼你們不多生一點小孩,你們的社會這麼富裕?」看似簡單,但艾克托醫生一時卻無法回答。
5.
之後尤利克又參加了幾次訪問,克卜隆吶克女性對尤利克如何看待她們很是好奇,而最後尤利克給了一個明確的答案:「我覺得你們可以沒有男人,你們已經學會不要男人也可以生活」。在幾個一來一往的問答之後,喀卜隆吶克女人漸漸察覺到因紐特民族的父系社會架構,及他們眼中女人在社會應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原來是「有差等的」。之後尤利克又和艾克多醫生碰了幾次面,他發現艾克托醫生也有自己的感情問題要處理,而尤利克用「很特別」的方式幫助了艾克托,他把先前遇到嘉桑特的夥伴介紹給艾克托......這是「吶喀里可」,表達因紐特語裡的同情或安慰,而且是出於一片真心。
6.
瑪希後來發現尤利克和嘉桑特的事,難過了好一陣子,尤利克為此和艾克托醫生及他的朋友愛德華談了談男女關係之事,艾克托告訴他有關於「忠誠」、「婚姻」並回答之前他所問的「生養孩子」的問題,後來,尤利克也藉機告訴瑪希有關於因紐特部落之間性生活的事情,原來也有著文化差異,當男人們出遠門去狩獵的時候,其妻子在某些時候是可以「出借」給其他男人的,等到下次其他男人出去狩獵時,也享有租借他人妻子的權利,只要事先說好即可。雖然這些事情有「物化」女性之實,但在其社會中卻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很快地,瑪希又和尤利克和好了。
7.
石油公司的女強人弗羅倫絲也在一次的公開訪問後搭上尤利克,而和弗羅倫絲這種女強人的性愛卻讓他毫無勝利的感覺,而當他問起像弗羅倫絲這麼有魅力的女人為何不結婚時,她告訴他在喀卜隆吶克人的世界裡,高權力地位的女人通常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男伴侶。而尤利克恍然大悟,和她提起瑪希也對她這麼說過。但尤利克在這次經驗後想到自己似乎「背叛」了吶娃拉吶娃、瑪希和嘉桑特,不過他知道自己的摯愛依然是吶娃拉吶娃,而且盡力的說服自己並沒有背叛她。
8.
在尤利克結束親善大使之旅之前,他再度參加了一次電視節目錄影,而來賓都是一些女權意識很強烈的女性,與她們在言談上的交鋒十分犀利,並不時引來觀眾的笑聲,而尤利克發現其中一位女性艾德琳被一位男來賓言語嘲諷,因此說出了:「在因紐特人的國度裡,一個男人永遠不該羞辱一個女人」,但是艾德琳倔強的回答「她不需要他的幫忙」。這讓尤利克體會到:「有些喀卜隆吶克女人覺得被男性保護反而會喪失身為女性的尊嚴,簡直是瘋了!」'
9.
在和瑪希的律師前夫夏勒的一次對話中,夏勒不情願的提到他是現在妻子的情人,而尤利克趁機說到:「因紐特」是複數、「因紐克」是單數,因為往往提及這件事都會讓談話對方的情緒緩和下來,果不其然對夏勒產生作用,而夏勒居然主動提出要幫忙尤利克看看與石油公司簽訂的契約內容,希望盡可能幫忙尤利克及他的族人獲取最大的利益。在之後的契約中,夏勒的確盡了他的能力,但尤利克必須幫石油公司拍攝一檔親善廣告,必須與已經馴化的北極熊「烏拉」合作,這樣的安排讓尤利克感到不安,他怕「吶努克神靈」會因此懲罰他。
10.
結果奇蹟發生了,他很順利的完成了廣告的拍攝,那是極富危險性的近距離接觸。廣告及先前的電視訪談撥出之後,民眾的回應如雨後春筍,評價大多以負面及諷刺為主,有人說尤利克的行為出賣了整個因紐特,也有人抨擊因紐特人的大男人主義等等,這些都讓尤利克感到不安。而在一次的酒醉後,他與喀卜隆吶克人(越南裔)發生爭執,甚至打起架來.....
11.
在體會了那麼多段與喀卜隆吶克人的男女關係後,尤利克回到因紐特人的思維上,那裡的男女關係可以用一句話形容:大浮冰上只有美德,因為一對男女面對面的時候,不可能不被其他人看見。就在這時,那個在節目上認識的女人艾德琳突然聯絡他,希望能與他見面,
 尤利克答應並出席一場捍衛女性主義者聚集的會議,其中有一位較為激進的女性提到:我們反對插入,那都是陽具中心主義;要生孩子只需要精液就好,我們不需要提供精液的動物。尤利克雖然覺得這樣的想法很瘋狂,不過已經見怪不怪了。聚會結束後,艾德琳送他回去,而在車上和他吐露了一些內心的想法,不知不覺就流淚了。
12.
尤利克覺得她需要「吶喀里可」,他們便把車子開到一件汽車旅館,尤利克不斷的稱讚艾德琳,說她在因紐特人的眼中,是非常理想的伴侶。艾德琳也知道他並沒有想占她便宜的意思,看到尤利克如此溫柔的舉動,讓她備受感動,主動提出要尤利克幫她生一個健康的寶寶,而這對於艾德琳來說可遇不可求,是十分的重要的人生目標,尤利克也接下了這個神聖的使命。但艾德琳承諾她會獨自撫養這個孩子,雖然他不會有父親的陪伴......
13.
他向嘉桑特和瑪希等與他有關係的女人告別後,回到他的國度,尤利克即將去尋找那端還在癡癡等待他的吶娃拉吶娃,然而,他的思維已經經歷過現代文明社會的一番洗禮了......

《寂寞的公因數》多國版本
以下錄自書中每章節前的語句:

1.
「我的靈不會離開你\。」
「我離開是為了和你在一起。」

2.
透過半掩的房門傳出來的呼吸聲。
這是生命的氣息,完全不同於孤寂──
被孤寂包圍,就像死人在墳墓裡,
只聽得見自己的骨頭喀喀作響。

3.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瘋人世界,
這樣的女人怎麼會被遺棄在孤獨裡?

4.
不論是不是自己選擇的,
面對孤獨都需要很多勇氣。

5.
昨天夜裡,他醒了,
想要離去的強烈渴望彷彿在心裡沸騰,
他知道自己不只是想要重回因紐特人的國度,
更無法平息的是,
他渴望將吶娃拉吶娃擁在懷裡。

6.
他開始明白這裡的男人經歷的是什麼了:
面對這些擁有自由之身的女人,
如何能在唯一的女人身上停下來?
他們有辦法對屬於自己的那個女人維持忠誠嗎?

7.
如果他在這裡再多待一會,他會迷失,
回不去因紐特人的國度了。

8.
「容我冒昧說上一句,
我在此處感受到遠離塵囂的愛:
它讓它的情人舒服自在,毫不尷尬,
這是純粹的上天餽贈,來自腳步之下。
孤獨,我在其中找到一種祕密的溫柔」

〈一個莫果人的夢〉,《拉封丹寓言故事》

9.
「我想我的身體知道你快要離開了,」她終於說了:
「所以,它開始準備了。」
「瑪希‧雅莉克絲......」
他把她擁在懷裡,他再一次感覺到淚水流在她的臉上,
也流在他的臉上。

10.
隨著飛行的時間慢慢過去,其他感情也浮現了,
先是出現一下子,接著是更長的時間,
就像暴風雨前的初雨和閃電。心碎和歡樂同時出現。
吶娃拉吶娃。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花食》(日:花まんま),朱川湊人

2014《花食》全新修訂版
〈書籍資訊〉
書名:花食(花まんま)
作者:朱川湊人(Shukawa Minato)
出版社:野人文化(Yeren)
閱讀版本:初版首刷(2014年4月),2014全新修訂版
評價:☆☆☆☆

短評:

第一次接觸朱川湊人的作品,先挑了他獲直木賞(註1)的《花食》。在讀的過程中,馬上了解到這位先生很會寫短篇小說。

這部《花食》收錄了六篇短篇小說,分別是〈托卡魓之夜〉、〈妖精生物〉、〈真是不可思議〉、〈花食〉、〈送終婆〉、〈凍蝶〉。而很有意思的是,朱川先生刻意以「小朋友」為第一人稱來敘述這些看似奇妙的故事,由於這些故事多半帶有靈異色彩,小朋友一般會被認為「感知」能力比較強,然而童言無忌,就算是鬼故事也無傷大雅。而更有意思的是,故事中的小朋友在結尾多半會長大,演變成「懷舊」、「記憶」式的文學。

每個短篇都有朱川刻意想營造之驚悚處:

〈托卡魓之夜〉:小孩子的遊魂,讓我想到《咒怨》裡的俊雄。
〈妖精生物〉:怪異生物老人面目
〈真是不可思議〉:執念強烈的鬼魂
〈花食〉:強烈的前世記憶
〈送終婆〉:言靈的力量
〈凍蝶〉:鐵橋人的都市傳說

不過上述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每個故事想要傳達的意義,這裡簡單作個記錄:

〈托卡魓之夜〉:種族歧視的可怕
〈妖精生物〉:荒淫之性的誘惑
〈真是不可思議〉:好色之徒的詭辯
〈花食〉:前世託付給今生的任務
〈送終婆〉:對於強大的能力的自律
〈凍蝶〉:見證邊緣人的堅毅

六篇裡面我最喜歡的是〈花食〉,〈花食〉的故事架構十分吸引人,妹妹的一次失蹤,讓哥哥無意間發現妹妹寫下的秘密,而他選擇不理會外人對於妹妹奇異的眼光,主動幫助妹妹去釐清離奇的記憶,並且承諾妹妹能帶她前往「前世的故鄉」,妹妹「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前世希望以「花食」這項「記憶媒介」來開導前世的父親能夠恢復進食的橋段,並說這是她一生的心願,讓人為之動容。

妹妹的舉動,基本上完全是前世附體所展現出來的,哥哥一頭霧水卻不顧一切地去幫助妹妹完成一項又一項奇怪的任務,過程之中還遭受對方訕罵,最後卻能理性地去守護的妹妹,讓前世的父親驚覺到前世以死的事實,也同時告訴前世今後請離開今生的妹妹。這樣的安排算是乾脆地了斷前緣,妹妹之後平安地活過前世早逝的年齡,哥哥也才放下心中的大石頭。他嘴上雖然常說「哥哥必須好好照顧妹妹,是世上最划不來的角色」,事實上心中是非常引以為傲的!

2007年版《花食》
另外一篇寫得很妙的作品是〈妖精生物〉。這篇使用了極其大膽的隱喻,賣「妖精生物」的商人說這是會「帶來幸福的生物」然而這個幸福具有雙關語意,指涉「性福」。是會引起女性「性高潮」的媒介,使用方式就是讓他接觸皮膚,那樣黏黏糊糊的觸感、會讓人產生心跳加速、雙腳收縮的感覺,那不就很明顯了嘛!故事中的女孩初嚐此滋味時,只知道很舒服,卻搞不太清楚是怎麼回事;而女孩的媽媽最後跟著店裡幫忙的男孩子跑了,很明顯也是嚐到「妖精生物」帶來的快感;女孩的祖母雖然已經病入膏肓,然而女孩將生物放到祖母身上時,祖母發生「抑揚頓挫的失禁」,也說的很明顯了。

女孩在結尾決定宰掉怪異生物後,過了數十年,也有了小孩,但再也沒有嚐到那種「電流般」的感覺,隨之而來是枯燥乏味的生活,於是她開始懷念起過去這段有關「妖精生物」的記憶,甚至因此有著想和母親作出同樣行為的衝動......這種衝動可能會導致家庭破碎、棄嬰(本篇中提及的社會事件),這不就是荒淫誘惑的妖精生物可怕的真面目嗎?

其餘四篇相較於這兩篇就稍微更小品了些,總的來說,這部小說由於題材容易吸引人,加上文字通俗平易,非常容易閱讀,加上富再三玩味的特質,的確有資格能獲得「直木賞」。朱川先生是一位讓我會想再看他的作品的作家,重點標籤應該會落在「通俗」、「都市傳說」、「記憶」及「微驚悚」

註1:直木賞(連結):得獎作品多半為通俗小說,喜歡這類文學的讀者不妨多注意一下得獎作品,每年應該會有兩次,有時會從缺。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生命清單》(美:The Life List),Lori Nelson Spielman

原文版《The Life List》
這部《The Life List》是一部典型的「暖書」,字裡行間充滿著人性的溫暖,容易閱讀,推薦給喜歡這類書籍的讀者來看。這是美籍作者Lori Nelson Spielman女士的第一部小說,在自序中提及了創作《The Life List》的靈感其實就來自於她偶然發現了自己童年時的寫下的「生命清單」。她雖然早已忘了這份清單,然而卻很高興再重新目睹清單上羅列的目標在如今大多已經完成,而有趣的是,清單上並沒有「成為作家」這一項目標。於是,她決定自己寫一部以此為題的故事,並創造了小說中的女主人翁「布芮特」,其實也就是Lori女士的化身。

每個人的 Life List 不同,List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小說裡的布芮特因為母親去世而留下具有法律效益的遺書讓原本平安順遂的人生產生了極大的波瀾,母親希望她能完成兒時曾經寫下的生命清單,而這裡面尚未完成的項目,對於布芮特來說,都已經感到沒有吸引力,或是根本不認為自己會想做。但是,她依然按照母親的遺願,半強迫去衝破原本穩定生活的藩籬,去體驗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而且一切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所追求而來的。

剛開始的布芮特很不情願,也發現像是「到舞台秀表演即席笑話、當個超棒的老師、甚至是養一匹馬」這種看似不切實際的願望等等,都帶給她極大的困難和震撼,而每完成一項目標,就可以打開一封母親事先已經寫好的書信,而這每封書信的回答,幾乎八九不離十的寫到布芮特的心坎裡,讓人覺得這位母親非常的神奇!結果,如同母親所預料的,她的女兒將不會辜負她的期望,布芮特開始化被動為主動,成為一個勇於自我思考、學習、工作、回饋社會的好女人、好情人及好媽媽。

以劇情主架構來看,這是cliche式的「成長型」小說。主人翁會經由一系列生命上的挑戰,最後生命越臻成熟正向的題材。但是,以一路這樣溫馨、感人、正向來寫小說的作者,卻不多。而以「母親的遺命」來做為小說進行的動力,也具有逐步「抽絲剝繭」的特質,讓讀者會有邊讀邊解謎、猜測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麼事。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書中所有與布芮特有關的男人,誰又到底最後成為布芮特的白馬王子?這樣有趣的思維去與作者隔空互動,才是小說情節營造的成功之處。

Lori在本書開頭的獻詞引了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已故瑞士心理學家)所說的:「向外看的人,做著夢,向內看的人,醒著」(Who looks outside,dreams;who looks inside,awakens),這句富饒哲理的話,一時半刻還弄不太懂,本以為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後來去查了一下,發現前頭還有一句「Your vision will become clear only when you look into your heart」,也就是在築夢的同時,記得時時查看自己的初衷。

兩個不同的封面版本
在閱讀時,也會很容易發現這部小說沒有意外會被翻拍成勵志性的喜劇電影,因為它帶給我們正向的感動及生命的美好。也提供了讀者對於未來不需要感到太過徬徨,而是下定目標,努力去耕耘,最後來收割。而布芮特的母親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絕對不要安逸於自己現下的生活圈,而是不斷突破自我,並時時檢視自己。加上書中另一句鼓勵人的話「每天讓自己走出舒適圈(comfort zone),做一件讓自己害怕的事。」,也是本書欲傳達給讀者最重要的事:「日新又新,挑戰自己」

簡單來說,作者鼓勵著人們,今天的自己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並且在追求夢想的同時,「莫忘初衷」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英:Flowers for Algernon),丹尼爾‧凱斯(Daniel Keyes)

原文版本,有許多不同的封面
本書毫無疑問是世界名著,作者Daniel Keyes是一位美國作家,於去年6月15日過世。他留下了許多描寫「精神」方面的小說,最主要的是「多重人格」。這本出版於1966年,也是他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一本。其主要作品有: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Flowers for Algemon,1966)
《第五位莎莉》(The fifth Sally,1980)
《24個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1981)
《比利戰爭》(The Milligan Wars,1994)
《鏡像姊妹》(The Asylum Prophecies,2010)

很幸運的,這幾本書台灣也都翻譯本,由皇冠出版,讓大眾能一飽Daniel Keyes的作品。《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採取第一人稱日記式自白體,隸屬中篇科幻諷刺小說,我在這裡因為行文方便,所以將故事內容整體記錄了下來。

「智能障礙」,簡稱「智障」,是種實質存在、與一般人差異的存在,自我們從小到大,都不免會遇到幾位這樣的朋友。他們天生智能就患有缺陷,情感與生理的控制都與常人差一大截,他們及他們家人的權益,時常被社會大眾投以異樣的眼光。而本作《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正是要探討關於智能障礙人士的故事,主角查理‧高登雖然有能力寫些文句,但在基本生活之上,還是面臨諸多困難,並且需要他人協助,是個輕度智障者。看到查理的故事,你我是否容易想起自身的經驗,及我們自己是如何面對智能不足的朋友呢?

科學的近步面對治癒智障者這個課題,似乎都想找出一個改善之道。而是否真能發展出一套機制或手術來改變智能缺陷者的智商呢?作者Daniel Keyes給了文學設定上大膽的假設─藉由腦部手術來改善受術者的低智商,甚至可以使其成為極高智商的「天才」。在動物臨床試驗上,是由一隻名叫「阿爾吉儂」的白老鼠擔綱。而阿爾吉儂成功的提升了智能上的水平,讓主持此計畫的教授們大為振奮,他們希望能趕緊將方法利用在人類身上,而查理正是此計畫的第一位人類臨床試驗者,他必須在手術前、手術後寫「進步報告」,以此作為臨床醫學的證明。

查理在手術前心智大約只有7、8歲,由於他時常表現出愚蠢的舉止與反應,從小到大都被捉弄、成為他人的笑柄,亦是父母的沉重的負荷,他的母親對於他的不正常感到非常絕望,始終以打罵的方式,讓查理的童年蒙上一層陰影,他的妹妹對他也十分惡劣,把他當成垃圾,自懂事後就打從心底厭惡這個「哥哥」。一家人在種種異樣的眼光之下,在查理17歲那年,母親及妹妹打算把他送去特殊病院,而父親不願意,偷偷將他交給叔叔,而叔叔不久後去世,輾轉將他託付給被麵包店老闆。

往後的10幾年,麵包店是他的家,雖然麵包師傅和學徒們經常詢他開心,他依然把他們當成最好的朋友。後來漸漸學會最簡單的技能,成為麵包店的打雜工。後來願意出資的基金會及醫療團隊找上他,在密切的觀察後對他進行腦部手術,手術後,他開始了「查理的奇幻之旅」,其智商開始進入爆炸性的提升,配合大量的閱讀、思考、學習,而這樣驚人的變化也讓他原本「和樂」的人際出現危機。當他開始懂得人性之時,如同咬下伊甸園的蘋果,進入危險的鬼域。查理出現了明顯的高IQ、低EQ的特質,情欲之手也像他招呼,他愛上了輔導他的老師愛麗絲,但從小對於母親的陰影使他在愛情受到了許多折磨,在性行為上也產生了精神障礙,這些都讓他大為沮喪。愛麗絲雖然接受了他,但因為查理的IQ日漸升高,使她感到巨大的壓力而無法與他再相處下去,因而疏遠了他。查理的變化也讓麵包店的同事趕到威脅,最後老闆宣佈了他再麵包店的死刑,將他無情地驅趕出去。

術後短短兩三個月裡,查理變得高度「聰明」,「聰明」的代價卻很高昂。他的知識水平因為已經大幅超過原本研究計畫的教授,使教授們開始對他表現出嫉妒與厭惡,查理的存在已經對他們構成威脅。而在一次的學術發表會議上,查理受夠了這些虛偽的學者,他製造了一場混亂,帶著與他同計畫的「阿爾吉儂」一起出逃。後來他自己租下了一間公寓,作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迷宮給阿爾吉儂練習。查理找上了先前出資的基金會,希望能成為研究計畫的一員,除了研究自己的計畫之外,也能獲得生活費。他很快地找上了與母親離異、獨自開設理髮店的父親,而他正常的模樣,居然使父親認不出他,當查理發現之後,也打消了認親的念頭......

在公寓生活的這段時間裡,他結識了鄰居─一位女性藝術家費伊,費伊不做作又頹廢的態度吸引了查理,很快兩人開始來往,並且有了性生活,而且不會受到精神障礙的阻撓。費伊也幫阿爾吉儂找了個雌性鼠伴─米妮。在與費伊荒唐的生活下,查理發現一次酒醉後,他內心原本那個笨笨的查理就會跳出來取代自己,讓自己的言行都在酒醉狀態時恢復從前那種低智能。就在不久後,他的好友阿爾吉儂的行為開始出現異常,不僅情緒大起大落,還會傷害米妮,慢慢地開始失去活力,很快地,牠就被死神帶走了。查理為牠建立了一方小小的墳,並且在墳頭上獻上一束鮮花。阿爾吉儂之死帶給查理警訊,因為他們可以說是臨床實驗的生命共同體,查理產生了不祥的預感......

在極短時間的研究後,他撰寫了一篇阿爾吉儂與自己相關的臨床實驗論文,在結論中提到這種手術雖然會在短時間內使受術者智商大幅增長,但也會在短時間內使智能下降到原來水準,甚至更低。體能和心志也都會大幅低落。查理絕望地預測自己也會如同阿爾吉儂一般,將快速的退化,他的心理也更加地難過,除了將要失去幾乎所有的智慧之外,他更不曉得要如何要面對愛麗絲,他也知道他們都將再度失去彼此,而且這不同於可逆的智能,愛情是不可逆的。

查理察覺退化的狀況已經開始,他趕緊把握機會回去見他的母親與妹妹,讓她們知道查理的改變,她的妹妹讓她意外地是對他感到崇拜,但她的母親卻以神志不清了,妹妹請他留下,查理卻只能選擇離去。很快地,費伊也察覺到他的異樣,很快地便疏遠了他。失去費伊感情依歸的查理找上了愛麗絲,向她和盤托出自己預測未來。在難過悲傷之餘,愛麗絲還是希望能陪在他身邊照顧他,直到他恢復到原本的狀況為止。

但是查理日漸異常,並且出現粗暴的行為舉止,甚至不斷地對愛麗絲言語傷害,在清醒時他告訴愛麗絲她必須趕緊離開他,難過地愛麗絲還是答應了。查理繼續寫這後期的「進步報告」,而在最後幾日的報告中,可以看出查理的思維模式與智能又回復到從前的模樣。他又回到麵包店工作,而麵包店的員工又回到從前那般對待他,因為「潛在威脅」已經明顯解除。他又不知不覺得回到從前愛麗絲輔導他的中心去,而愛麗絲看到他的樣貌,已然心碎,奪門而出。

故事的情節是連貫的低谷和高峰,而高峰期短暫而璀璨,讓查理體會到了「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的價值」、「人的尊嚴」、「人性的種種面向」,而這些種種都是低智能的人們所難以體會的。但是,故事的發展暗喻了科學技術並不能永遠改變一個人的智慧,而這樣的結果,似乎又是天註定,違背自然律是沒有好的下場的。查理的進步報告道盡了世間的人情冷暖,如同高智商的查理想通、並一再大聲疾呼的:「無論是舊的查理還是新的查理,我們都是不折不扣的人,更不是實驗品」。常言道:「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查理是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未曾激活,而科技推了他一把,但是這一推,讓他直上雲霄,最終卻又讓他墜入深淵......
山下智久及皇冠出版之《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深受讀者歡迎,其題材深具道德價值與社會反省層面,不斷地被翻拍成電視劇及電影,最近的作品是日本在今年4月到6月間,山下智久主演的同名電視劇《アルジャーノンに花束を-》。)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深河》(日:深い河;英:Deep River),遠藤周作

四年多前買了這本《深河》,由於主題與宗教相關,當時的我可能有莫名的排斥心理,所以翻了幾頁後就一直擺在書架上,直到前幾天才拿下來重讀。這是天主教作家遠藤周作最後的封筆大作。全書於1993年付梓,1995年翻拍成電影,而遠藤本人於1996年逝世,1999年由台灣的林水福教授翻譯、立緒出版社出版。小說的歷史背景是1984年左右的日本及印度,正巧是當時的印度總理英德拉‧甘地(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被錫克教徒刺殺的那一年。
1995年《深河》的電影畫面

《深河》的主題雖然嚴肅,是探討宗教之於人類的終極意義,以及不同民族、文化對於普世性宗教的認知及態度,不過書中的內容卻顯得平易近人,讀來並不艱澀,及具普羅特質,並且能強烈的讓人感受到他想傳達的宗教意涵。遠藤明顯的想藉由描寫書中的男主角─大津神父來重現「耶穌」的形象,而這個耶穌的形象,是襤褸的、貧賤的、不值一哂的,然而,卻萬分的神聖與謙卑。

藉由林水福教授精湛的翻譯,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從《深河》這本著作中看出遠藤本人的包容性濃厚宗教觀及其對宗教的熟稔度與宗教文學的掌握度,讓人感受到遠藤希望藉由此作來賦予宗教間是能具有「融合性」的。這些問題的解答,我們多可以從林水福教授所附上的導讀及序之中得到,因此在這裡就不打算重述,林教授對於遠藤想要詮釋及賦予大津的「巡禮」解釋的非常好,而大津這個「巡禮」的過程,對於讀者來講,也像是剝洋蔥皮般,會漸漸地了解的(雖不見得說的出來)。

《深河》(Deep River)指的是印度的恆河,場景在印度著名的貧民勝地瓦拉那西恆河畔。對於遠藤來說,這個地方特別特別的重要,也是給他極大震撼的場域。印度這個國家本身就是充滿著神祕,集許多普世性元素於一身的國家,或許印度在各方面都特別的落後(書中也屢次提及,並與日本這種現代化國家相比),也對書中的日本旅行團團員造成文化震撼。旅行團中的幾位人物都是書中的要角,每個人到印度旅遊也都有自己不能說的祕密與使命,他們也是不知不覺的到了印度去進行自我的「巡禮」,而女主角成瀨最後的舉動(主動進入恆河沐浴)似乎也象徵了她這次巡禮的成果。

我本身並不是天主教教徒,雖然了解大津神父是本書幾乎最重要的存在,但是我認為其他主人翁的遭遇也很值得探討,畢竟他們都在書中占了不小的篇幅。這些人物有:磯邊先生尋找「轉世之妻」的巡禮、沼田先生尋找「動物與人」的真諦、木田先生與他期望「祝禱戰友」的使命以及成瀨小姐尋找「填補自己生命的精神空缺」。這四個人之中,前三者的目的與對象都不完全是自身,而是有個客體,因此最難去解決的問題就是成瀨小姐─她的問題比較像是探討自己存在的意義,同時也可能是許多「無神論者」想去探討的問題。

在《深河》巡禮的進展中,我們雖然不明白磯邊先生最後是否有在印度找到轉世之妻(磯邊的客體),但是對於他自己而言,妻子之死及其遺言:「我一定會在世界某處轉世」讓平常對於妻子的存在完全不在意的磯邊先生了解到自己的潛意識裡是多麼的愛自己的妻子,而他在有生之年能做的,就是完成妻子的遺言;沼田先生與動物的情感(滿州犬、犀鳥與九官鳥,其中九官鳥是沼田的客體)及其為動物兒童作家的身分讓我想起「彼得兔」的創作者,英國的碧翠雅絲‧波特(Beatrix Potter),他們似乎都具有與動物心靈交通的能力,並且由動物的回饋上得到創作的靈感;木田先生的安排則是想傳達戰爭的殘酷與戰爭生還者內心無法抹滅的陰影,他打的是二戰的緬甸戰區,是即為慘無人道的玉碎之戰,而救命恩人的戰友塚田(木田的客體)與戰後看護塚田的看護加斯頓的出現,都轉變了木田先生的一生,因此他踏上了往印度的巡禮。

成瀨小姐呢?我認為她是特別被揀選出來的「見證者」,她的人格特質在於不斷去探求「精神上」的滿足,特別是在婚姻失敗之後,想要藉由放逐自己,讓自己多接觸人世,希望藉由看到人生百態來反映自己內心的富足。成瀨小姐在大學時期主修的是法國文學,其研究主題─也是作者遠藤曾經研究過的小說《提列茲‧蒂思凱爾》,在她新婚蜜月旅行之時,她希望能獨自走過小說中女主角提列茲所走過的路線,主要都位在法國地區,而提列茲之於其丈夫的意象,也屢次被成瀨投射在與大津(哲學系天主教徒,曾被成瀨色誘而放棄信仰,即後來的大津神父)的互動上。換句話說,成瀨使用「文學的腦袋」來思考人生、大津則是用「神學的腦袋」來思考人生。在生活中,像成瀨這樣的人對於周遭事物都是特別敏感的,他們大多學會偽裝和偽善,並且打從心裡瞧不起看似「庸俗」的人,然而呢?到印度的巡禮似乎衝擊了她的「文學腦袋」,讓她重新思考存在的意義,她主動沐浴在表面看似汙穢的恆河,並非對信仰的皈依,而是對自身心靈的整合。

《深河》想要傳達許多「人文價值」,而這價值沒有高低之分、種族之別、宗教歧異,在傳達文化震撼的背後,是期望讓讀者多思考、多正視宗教與文化之於人類信仰與精神的關係。因此可以說是部對於人類史上極為成功的作品之一,其價值也值得全人類來閱讀,期望不同宗教的讀者能暫時放下根深蒂固種族、宗教、反多元、極左極右的理念,能多以包容的心態去過人生,就像恆河這條「大河」一樣,去包容、涵納所有生命的一切醜陋與美麗!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作家觀察:Patricia Highsmith


Patricia Highsmith(派翠西亞‧海史密斯,1921-1995)是美國著名小說家,她以三部作品聞名於
世,分別是:
Strangers on a Train(火車怪客,1950)
The Price of Salt(鹽的代價,1952)
The Talented Mr.Ripley(天才雷普利,1955-1991,系列作品)。

而這三部作品也分別被改篇成電影,希區考克拍攝了《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1951)、瑞納‧克萊曼(Rene Clement)拍攝了《陽光普照》(Purple Noon,1960)、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拍攝了《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Ripley,1999)、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拍攝了《卡蘿》(Carol,2014)。

《鹽的代價》這本書後來改稱《卡蘿》。而07年由木馬出版社出版時,書名用的依然是《鹽的代價》,很可惜已經絕版了。我認為如果電影《卡蘿》沒有在台上映的話,可能不會再版。這本小說是關於女同性戀之愛,電影由凱特‧布蘭琪和魯尼‧瑪拉飾演,兩者都是演技派演員,這是屬於比較有深度的電影,希望台灣能夠取得播映版權,讓電影不僅僅是電影,也是文學的推手。不過若台灣能上映的話,配合在台已出版書籍名稱的因素,名稱應譯為《鹽的代價》為佳。

由魯尼‧瑪拉所飾演的女主角Therese讓我想起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改編作品,即電影《情陷布拉格》(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1988)中的女主角Tereza,兩者的年齡相當,而名字也系出同源(Teresa),並且都有同性戀的傾向,不過或許這僅僅是個巧合罷了。

看到這篇在載於M Plus網站、屬名Emily Lee的作者所寫的〈基於愛而親吻的價值不能被任何人斷定:《鹽的代價》〉而想寫點東西留下來。M Plus是個十分優質的網站,作者Emily Lee也對Patricia Highsmith很了解,很遺憾我還沒有讀過她的作品,所以沒辦法說上甚麼話,在電影尚未上映之前先自我預習一番,也是不錯的。

文章網址:http://www.mplus.com.tw/article/672?ref=295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海邊的卡夫卡》(日:海辺のカフカ),村上春樹

《海邊的卡夫卡》在華文的世界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兩位翻譯,一位是台灣的賴明珠,另一位是大陸的林少華,兩個版本我都看過,先看的是賴明珠,後看的是林少華。整體來說,我會比較喜歡林少華的翻譯,除了譯文的風格外,他也對村上春樹本身很有研究,並且有在書籍裡附上對《海邊的卡夫卡》的解讀。也因為這本書屬於奇幻小說,其中帶有些無法解釋的現象,不見得好閱讀,另外村上會將個人對社會的思考批判及自己的哲學思想融入其中,讓讀者去思考。也是因為如此,我才會有想重讀的慾望。

《海邊的卡夫卡》中人物不多,卻都是核心人物。包含主角田村卡夫卡(15歲)、甲村圖書館館長佐伯女士(50多歲)、圖書館管理員大島先生(20到30歲)、幼時曾經歷恐怖事件的老人中田聰先生(70多歲)、卡車司機星野先生(20多歲)。這幾位人物的命運在本書中神秘的被交纏在一起。而書中的奇特事件不斷出現,包含伊底帕斯王的預言、神秘的集體昏厥事件、天上下螞蝗及竹筴魚、神秘的肯德基爺爺及入口之石等,可以說是極奇幻元素於一身的小說,雖然有其荒謬之處,卻反而增添了小說的文學內涵。顯而易見的,村上先生是向捷克作家法蘭茲‧卡夫卡致敬,他算是荒謬及奇幻題材的始祖,也是患有精神心理問題的代表作家之一。(合理推斷村上先生本人應該沒有向卡夫卡般有嚴重的精神問題)

要了解村上春樹這位經典小說家,光讀一本書是不足夠的。在台灣,算是很幸運的大都將他的長篇、中篇小說翻譯了。其他如同《海邊的卡夫卡》一般奇幻的題材的,像《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就是一例。而我認為,奇幻小說有其不科學的地方,難免會出現許多讀者的解釋及探討,我個人認為稍加分析即可,無須太過執著去推敲作者的本意,真的去理解分析那些哲學、奇幻之處,是十分傷腦筋的工作,更無須說自己「破譯」了作者的本意,如同我們去看抽象畫、超現實畫一般,心中對於作者本身有個理解即可。



《白晝之夜》(英:The house of special purpose),John Boyne

這本白晝之夜是愛爾蘭小說家John Boyne所寫的「史詩」型小說,以時序交錯的手法進行寫作,將故事主人翁的一生交代完畢。主人翁喬治是一位來自俄國的農民,童年及青年生活歷經了羅曼諾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時代,紅軍當權離開俄國到英國定居,與妻子佐雅的愛情故事。他們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一直活到了1980年代。

本書中的重要人物 ,即有「真假公主」之稱的安娜塔西亞(Anastasia)公主與主人翁喬治陷入熱戀,這種皇親貴族與貧民老百姓的愛情故事雖然是老調,但是始終充滿羅曼蒂克的魔力。有聽過安娜塔西亞的人大都知道,她在2008年被證實和父皇一家人一同喪生在葉卡捷琳堡,而非成功脫逃布爾什維克黨衛軍的屠殺。但是John Boyne的神來一筆,把安娜塔西亞的故事活化了,使本書成為非常出色的歷史愛情故事。

冬宮的夏日凌晨天空是一片亮麗蒼白,是永夜的白晝,也是情侶們幽會的良辰,是淒美愛情故事天然的基底。沙皇一家包括尼古拉二世、阿列克榭王儲、沙皇的四個女兒及皇后亞歷山德拉,在本作中都對歷史評價其性格有完整的呈現,尼古拉二世嚴肅卻不失和藹、阿列克榭年幼卻十分大器、四個女兒個性各有不同,卻都還是少女情懷、亞歷山德拉迷信於妖僧拉斯普京,導致國政大衰。就末代沙皇一家的歷史命運而言,可以說十足的悲劇。真實的悲劇容易產生文學創作,這本《白晝之夜》就是一部很好的致敬之作。





《孤獨》(英:Solitude),Anthony Storr

同上一本推薦《記憶的風景》一般,這本書是在博客來精神類書展所購,書名為《孤獨》,是一個普世性的話題,也是所有人們一生中都有許多機會會經歷的過程。許多人在面對孤獨的過程裡,表現得無法適應,甚至患上精神疾病。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人是「社會動物」,必須擁有一個正常的社交生活;自我一味的孤立,長此以往是無法融入我們的社會之中的,是俗稱的與「社會脫節」。

台灣的蔣勳曾寫過「孤獨六講」,面對孤獨的問題,提出了正向的思考。的確事實上,孤獨並不是個具負面意義的名詞,而是雙面性的。正面性的孤獨包含創作,而許多天才名人、哲學家、小說家、畫家、音樂家、科學家等等幾乎都具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有些甚至十分嚴重,哲學家如康德、維根斯坦;小說家如卡夫卡(Franz Kafka)、沙奇(Saki);畫家如碧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彼得兔的創作者)音樂家如貝多芬、布拉姆斯、科學家如牛頓等等。作者在本書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列舉出了許多名人,能讓我們一窺名人內心的世界,也讓我們能夠知曉名人並非都過得如此風光快樂。

本書常以心理學家看待孤獨的觀點與理論來進行敘述,最主要包含佛洛伊德以及榮格,也提到了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學家們也將人類與生俱來的個性分為兩種:內向及外向。內向的人往往會被認為較為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因為他們較具社交困難。不過,內向的人也許在這方面吃虧,但他們在其他方面很可能就能勝過個性較為外性的人。就「行為學」的研究觀點而言,這是十分有趣,亦值得探討的課題。如何面對孤獨的情境,是任何人都必須好好學習的課題,而本書就是一本較為實際但也較具深度的書籍。

《記憶的風景》(荷:WAAROM HET LEVEN SNELLER GAAT ALS JE OUDER WORDE.OVER HET AUTOBIOGRAFISCH GEHEUGEN),Douwe Draaisma

本書是在博客來「精神類科書展」(忘了活動具體名稱)所購買的,因為作者是心理學教授,因此本書讀來的學術味十分濃厚,可以說讀來並不是那麼容易。不過,內容卻十分值得去了解。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希望能多多了解自己大腦是如何運作、儲存及運用記憶,而這本書以理性的思維及已發生的例證來述說有關「記憶」的學問。

記得小的時候,我的一位同學就是「學者症候群的」患者,他與生俱來具備運算「萬年曆」的能力,卻有著智能障礙,甚至沒有辦法說出自己到底是如何運算萬年曆的。在本書中,能得到與這類「白癡學者」相關的研究與解釋。除此之外,也有擁有「絕對記憶」的人,他們擁有能夠記憶所有事情的能力,卻困擾於不會「忘卻」,反而因此患上憂鬱症、自閉與社交困難等等。

另外,研究「瀕死經驗」也是本書一個值得了解的部分,原來那些曾經過意外瀕死的人,幾乎都當時的極短時間內出現「跑馬燈」的人生電影畫面,並且不但沒有害怕死亡的感覺,甚至還留下十分美好愉快的記憶體驗。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也較能安撫那些意外死亡的人的親屬的心情,畢竟他們的親屬離開時,心情是極度愉悅的。而面對「似曾相識感」的問題,在本書也給予一些明確的解釋,不外乎都和我們的大腦運作有關。

我認為,閱讀這類型的書有助於處理我們對人生中常會出現的「負面思考」或是幾度可能認為自己患上「精神病」的狀況有所幫助,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徬徨無助。但是從閱讀之中知道自己的問題並非「獨一無二」及有許多人比我們活得更為難受時,心情自然或豁然許多!


《卡迪斯紅星》(日:カディスの赤い星),逢坂剛

這本書是在博客來夏季出清下殺近乎5折時所買的。整個很厚一本將近700頁,不過卻不會讓人感到有壓力,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本書節奏明快、文字流暢及故事本身的引人入勝。基本上,有榮獲日本「直木賞」的作家與作品,都受到了文學界一定程度的肯定。而本書作者逢坂先生在1977年時就完成了這部作品,也是他剛開始起步寫小說的時候。不過直到1986年時,本書才受到賞識,得到直木賞,最後定稿及出版。

《卡迪斯紅星》是融合冒險與推理解謎的小說,結合日本與西班牙在1970年代時的大時代歷史的創作。在那個年代,西班牙的右翼強人總統佛朗哥逝世,也讓西班牙從威權專制時代走入君主立憲時期,在這之下任何左翼的人士及運動都被鎮壓,最明顯的是巴斯克地區的共產主義者。而在日本,則有「赤軍」的崛起,赤軍同樣打著左翼共產的名號,在全世界進行恐怖活動,在1972年,赤軍在以色列的台拉維夫機場發動恐怖攻擊事件,造成多人喪生。而赤軍的活動直到2000年左右才瓦解。逢坂先生有效的利用這個歷史題材,創造出了這樣一個具「史詩」特質的冒險故事,讓人佩服。

故事圍繞在一把吉他「卡迪斯紅星」和吉他原初的所有人西班牙巧匠拉莫斯先生身上,而一位名叫「山多斯」的日本佛朗明哥吉他藝人在某次拜訪西班牙的旅程中,埋下了爾後「卡迪斯紅星」謎團的種子。本書的主角漆田亮是一位PR(Public Relation)社長,精通西班牙語,單身、並且極具冒險精神,是冒險故事的典型主角。之所以歸類為冒險故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主角在故事中會經歷生命危險,並且有所成長的那種劇情;另外,很重要的元素是主角必須在冒險的過程中找到一位伴侶,來刺激讀者的感官。而這樣的故事極適合翻拍成電影或是電視劇。在1992年的確被改編成電視劇,相信這樣的題材也可能影響了近期的警察偵探電視劇。

逢坂先生還有著作《百舌吶喊的夜晚》系列,也十分受歡迎,尚未拜讀,若日後有機會,一定找來品讀一番!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張嘉佳

兩週前讀完這本書,內容故事忘得乾淨,震撼卻保留著。

這是一本具有魔力的小說,他的文字具有讓人鼻酸的威力,更甚者會直接讀到落淚,不能自己。很奇怪,張嘉佳會直接把他自己不斷鑲嵌在各個篇章裡,讓讀者摸不清頭緒到底那些故事是真的、哪些是虛構的。有幾個原因會讓我們這麼想:文字戲謔、對話俚俗與劇情波折中不斷再現真實。

經驗。張嘉佳的經驗想必十分豐富、生活亦十分精彩。一個好的作家多半脫離不了這個元素,而經驗這種抽象的東西會隨著年紀閱歷不斷增長,配合長時間的寫作,才會慢慢出現具有自風格的作品。他可以肯定的是個地才,而且大量閱讀、喜好注意周遭事物。他筆下不只有愛情的精彩,還有友情、親情、友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樣樣都灑脫、過癮中卻見哀傷。我們讀他的小說,同時也在體驗他與他朋友的故事。

在描寫愛情的篇章裡,如同陶晶瑩評價的:「張嘉佳筆下的愛情,連遺憾都是溫暖」。我們可以看到張嘉佳個性裡喜歡和別人唱反調的一面,也在種種和人唱反調的結果和背後,留下了許多溫暖的遺憾。親情部分也是,在寫自己姊姊的那篇中,是本書讓我最難忘的部分。在無數次的唱反調、耍幼稚、愚蠢行為的背後,姊姊的車禍讓他留下了多少遺憾?但這遺憾卻是美的,美的讓人鼻酸、讓人掉淚。他善用物品去儲存記憶、傳遞感情,如同本篇裡自行車、集郵冊、QQ。

而他的故事多半善用對話,因此極具強烈的畫面感,每個短篇都有拍成電影的潛力。張嘉佳自己在書末也提到幾乎每一篇都正在被籌畫、改編成電影,這對他來說是很實際的肯定,對讀者來說也是種驚喜,令人十分期待。我們可以看到張嘉佳文人性格中那種波西米亞式的流淌,不斷旅行及流寓;不斷相遇暨成長。

有歡笑、有淚水、有成長、更有遺憾,這是人生,是張嘉佳筆下的前半生,是讀者眼中那位不羈卻優秀、俚俗卻真摯的奇男子。平淡無奇的人生有什麼有趣的呢?張嘉佳用自己的生命在寫小說、同時鼓勵我們去過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一位作家願意以此種形式分享表現自己,也是難能可貴的事呢!也可以看出在日益開放的中國下,個人主義的發展與盛行了。另外值得注意的大陸新銳男作家還有郭敬明及韓寒,有機會再來品讀。






《永遠的平行線》,Middle

Middle這位香港作家似乎成名許久了,會認識他也是因為正巧讀了這本書。查了他的Facebook 粉專,發現他已經有了72萬的粉絲呢,想必是作品十分受歡迎,也耕耘了很久呢!從他的筆調可以讀得出他是個男生,因為有許多角度和思考的出發點都有男生的影子在。他善於創作短篇,以簡單的人稱當作男女主角,寫了20篇關於愛情遺憾的故事。

這些看似平淡的故事,卻能不偏不倚抓住許多讀者的心,只要有某個情節與自身遭遇相似,就能觸動讀者、引起共鳴。他善用時序的進展與推移,在許多篇章中可以看出在時間推移下,男女主角內心深處的糾結與疑惑。他們大多困惑於是否要「告白」、對方有一搭沒一搭的曖昧舉動,讓他們心理不斷地上演一次又一次的小劇場,也讓讀者們的心不知不覺會和主角們綁在一塊。

由於故事主題關注的是男女之間的感情,這樣的題材雖不新鮮,但永遠是最受讀者們歡迎的題材。紅塵男女們都希望自己能有一段美好的愛情,所以願意不斷地在生活中摸索和尋找自己的真愛。有些人很幸運的走在一起、互相倚靠,但另一群人還不斷的在尋覓、曖昧中跌跌撞撞累積經驗。沒有人希望受傷,大家都希望成為戀愛中的贏家。Middle注意到了這點,但十分現實地寫出了感情關係中的遺憾。

翻開任何一篇作品,都能感受到強烈卻又真實的遺憾,對於還在單身、在感情中受過傷的男女,可以說是一種心靈療癒、補充品。因為你將發現自己過往的經驗不再那樣痛苦,因為書裡有許多比你更無奈的人呀!以前的我並不喜歡讀這樣的作品,總會敵視它們的庸俗與缺乏文學性,但是當我真正自己開始閱讀後,便推翻了那些自傲的想法。這樣的作品屬於大眾,大眾才會給予肯定。雖然我自己欣賞更有文學性的作品,卻在Middle 的筆下中找回自己內心失去的某些東西。

也正因為如此,我認為能觸動讀者、讓讀者心有所感的作品便能算是文學了。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解憂雜貨店》(日: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東野圭吾



東野圭吾這個小說家對於台灣人來說並不陌生,而這本《解憂雜貨店》自2013年台灣版本(譯者:王蘊潔)發行以來,一樣受到大家的關注。東野貫徹了新時代的「日常推理」的精神,運用「穿越時空」這個不易落敗的「命題大綱」,加上小說筆法結合正向因子,來揭櫫了人性耀眼的光輝。這本小說的魅力在於其說故事的基調十分穩固,因此我可以推斷,它有著讓任何人都會一讀上癮的魔力,甚至自然而然會產生想推薦或寫推薦文的欲望。

我認為,本書可以也給它另一個名稱「蟲洞奇蹟」,除了我本身喜愛蟲洞有著時空聯結的魅力外,從沒想過蟲洞可以用來做好事,而東野不僅注意到了蟲洞的潛力,並且願意寫出一篇這樣有趣、富教育意義的奇幻作品,而這個奇幻的基石也站在科學之上。蟲洞本身有開啟的時間與空間限制,而故事裡的「浪矢雜貨店」也符合這一特質。若要說日本人對於蟲洞理論的運用,或許哆啦A夢的作者藤子不二雄所發明的「時光機」就是先驅代表了。不過經過思考後,覺得「蟲洞奇蹟」這個名字可以適用的對象太過廣泛了,而可一定更早就被使用了,反而襯托不出故事的獨特性。

「環環相扣」、「出乎意料」、「因果關係」與「腦力激盪」都是推理小說十分重要的元素,而這本《解憂雜貨店》也幾乎都做到了,而且做得算是完美。而本作最令人驚艷的部分莫過於「環環相扣」。作為一個讀者,對於作者如此用心的安排,給予很大的肯定與相對的崇敬。這不僅代表作者對於自己作品的用心程度,也顯現出了作者對於作品的嚴謹與尊重。這種良好的態度對於任何一個後輩的寫手來說,都是一個優質的典範與激勵。

倘若說「推理小說」還可以寫到讓人鼻酸,那麼這本《解憂雜貨店》實實在在地作到了!人們容易在閱讀的過程中被作者刻意安排的段落所感動,然而,先前的推理小說卻極少作到這點(尤指本格推理)。《解憂雜貨店》甚至跳脫了純粹的「日常推理」,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以「書信」(根據我近期的經驗,閱讀書信及魚雁往返依舊是人們喜愛的題材)為基調寫出的。對照在台出版近兩年博客來網路書店民眾的熱評之下,可以看出台灣人是非常喜愛這類題材的,東野圭吾恰好再次成為日本文藝界在台登陸的當紅炸子雞。

本作將蟲洞的時空差設定為1979年9月13日至2012年9月13日這兩個時間點,蟲洞也只會開啟6個小時。在這6個小時中,似乎由命運安排好一般,使特定的人們聚合再一起,帶著我們去看「過去」、「現在」與「過去的未來」所發生的事情,並且讓故事中的主人翁們經歷著「預知未來」與「回到過去」的感覺。沒有人能解釋蟲洞的發生,但是在在顯現了罕見的「道德感」,包含浪矢雜貨店的店主雄治、小偷三人組敦也等人,都知道「有些事」是不能「洩漏天機」的。這種道德感,應該歸於良好的「生命倫理」與「自然倫理」的教育。

用個日本人常使用的詞彙:「羈絆」來形容這部小說各角色之間的關係,我想是在適合不過了。人與人之間的因緣巧合,是誰都無法參破的謎團,就算具有某種「預知」能力的人,也會了解到許多事情的發展是無法或是不可去改變的,更何況是大部分的的人呢?命運的羈絆會讓你我碰上甚麼樣的人、過上什麼樣的人生,看看這本書,或許你會有更新奇有趣的見解。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玻璃蘆葦》(日:硝子の葦),櫻木紫乃


這本小說的作者是櫻木紫乃,被歸列為「新官能派」,並有「怪物級傑作」的評價。此書在日本出版年份是2010,在台出版年份是2014(劉子倩譯,時報出版),改編成電視劇在日本上映時間為2015年2月底~3月初,由相武紗季主演。作者櫻木紫乃在2013年以《皇家賓館》獲直木賞(目前由譯者王蘊潔翻譯之中),能獲此獎,可說是對寫作功力的最直接的肯定。

我會喜歡日本小說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最能吸引我的,就是人物刻畫的細膩。而女性小說家特別又會注意到一些男性不見得會注意到的地方,特別是描寫女性的心思。女性的心思往往比男性縝密複雜,難以捉摸者比比皆是。然而,許多優秀的作品在情節描寫之上,卻不露股直白,反而是蜻蜓點水,讓讀者去思考,而非和盤托出,帶有強烈的「脫俗性」筆調。

這部《玻璃蘆葦》即是如此。由書名我們大概可以推測出一些既定的意象,玻璃,質地堅硬卻易碎;蘆葦,迎風搖曳管中空),而什麼是「玻璃蘆葦」─一切不自然靜止。誠如由黃麗群所寫的推薦文中提到的:「玻璃蘆葦不動搖」,關鍵字的確可以是「不動搖」,「不動搖」所呈現的包含「冷酷」、「冷硬」、「冷靜」、「節制」等性格,便足夠可以感受到玻璃蘆葦獨特的冷度了。

而書中另一個的意象「沙」不斷的出現,非常引人注目,「沙」的意象多次與女主角幸田節子扣上。「沙」給我們什麼樣的感覺,不穩易流動(流沙、沙漏)、易冷易熱(沙漠)、窒息乾燥(緊密的沙堆)、易碎(風化中的沙雕)。幸田節子的短歌,也是本書的核心:「濕原凜立玻璃蘆葦,空洞簌簌流沙去」,將書中主角的內心價值與物象合一,雖是常見的寫作手法,但是要寫的特出卻不容易。將短歌中的物象不斷的運用在書中,最後以物象為此書定名,可見「象徵」之於文學的重要。

「本書並非誇張化書案所提的『脫序的情欲』、『愛與恨』、『感官派』,而是『潔』的不得了」這是黃麗群所點出的部分,大體上可以同意,不過我想補充的更完整的地方是作者櫻木紫乃小說中呈現出的「潔」並不妨礙以上三者(脫序的情欲等)的呈現;換句話說,就是「脫俗化」的體現,或是文本的「溢美性」與「昇華性」。

對於女性角色的刻畫是本書最為重要的地方,幸田節子的內在想法自然是最受讀者關注之處,而她也同樣會被認為暗合了書名玻璃蘆葦的象徵。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短歌會會友佐野倫子及其女佐野真由美兩個角色,這對母女所歷經的事件暗暗反映出了日本社會某種層面的病態,及對於這種病態積極卻恐怖的抵抗。而「母女的關係」亦出現在幸田節子及其母藤島律子(血親關係)、幸田節子與繼女幸田梢之間(法定關係)。而背後都有作者藉文本所暗喻社會現實面的意義。

另外會喜歡日本小說的原因,在於「地域」的真實性及「不易達性」。比如這部小說的所發生的場域是北海道,包含主要的釧路、次要的帶廣、小地區的厚岸等等。我們身處台灣,自然會對這個北地的雪國(雖然不是指越後新潟)產生一些耽美的潛在看法,因此在閱讀時,容易進入「唯美」的情感投射,加上空間的不易達性,腦中的幻想成份就會提高,自然而然產生出「小劇場」的錯覺。也有可能是因為文學地域位處高緯度的關係,冷意襲身,自然覺得此書的風格較為清冷了。


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美:Fifty Shades of Grey),E.L.James

Reaction to "Fifty Shades of Grey"

I want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novel "Fifty shades of Grey" that is written by E.L.James. This isn't only a romantic but also erotic story that background is set in the United States.A extraordinary tycoon and a young college graduate fall in a unusual and fantastic love.

The girl with brown hair has a lovely name,is called Anastasia Steele,is an ordinary character,who never has a boyfriend until she prepares to graduate.For this virgin,Christian Gery,a mysterious,charming gentleman,is an untouchable gem to her,but Christian only has interest on her and laid a sweetest trap skillfully to hook her - the naive and adorable her .

Despite this relation establishing in a special contract of BDSM at the beginning,the nice and unique temperament of Ms.Steele changes the darkness of Mr.Grey and make him true fall in love graduatlly.He can tell more and more dark past about his childhood with  his prostitute mother and Mrs.Robinson who teach a series of sexual techniques when his was a teenager,lastly;he allows Ana to touch his skin that ever is an absolute limit.

I really think that we are easy to become addicted to this story because of its thrilling plots and aureate writing.Lots of excellent novelists that I believe they all ever have emotionally erotic thoughts though they couldn't write down or publish.The plain and straight forward writings are full of this book and they also successfully attract a crowd of readers.

Under this age of liberal conception of sex and medias with sex and violence,reading this kind of novel become an sensual enjoyment,which also can satisfy our spirit about the pleasure of reading,and lead us to know how open of the west for us - the oriental.


《茶花女》(法:La dame aux camélias),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書籍資訊

書名: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

作者:亞歷山大‧仲馬(即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初版:1848年,布魯塞爾
出版社:野人
版本:根據法國伽利瑪出版社1979年版翻譯
譯者:李玉民
評價:☆☆☆☆


短評:

《茶花女》,是小仲馬在23歲時完成的自傳體式小說,讓他登上了文壇,也很幸運的成為了世界文學經典。但是,他往後的作品,其價值卻遠遠無法超過這本書。據我個人以為,他並非是一位很有才華的作家(觀看故事架構及寫作筆法、深度上),但是,這本小說卻有著極大的價值,因為,它不僅深刻地反映了自己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際遇,也如實地記錄下了那個時代的巴黎,如同福婁拜、如同左拉。

近幾個星期,很有趣的正巧選購了野人出版社所出版的三本法國經典:福婁拜的《情感教育》、左拉的《婦女樂園》及小仲馬的《茶花女》。三本小說皆不離「愛情」這個人類永遠會存在的基本課題,而這本《茶花女》是最為「簡潔短小」作品,以旁觀者角度寫成,男主角阿爾芒用「口述」呈現整個故事的脈絡,講述自己與人稱「茶花女」的瑪格麗特的愛情故事。聆聽者就是本書的作者,對於寫下小說,這是個有些老調的寫作方法,但依然饒富興味。(偵探小說家很喜歡這樣寫,我最先想到的是日本本格推理小說家橫溝正史)

面對描寫瑪格麗特對阿爾芒的愛情,說到底我還是有點難以理解,就好像是愛情本身就是一件全面很難理解的事情一樣。另一個想法是,無論是世界上存在的任何愛情小說,好像都無法有效歸結出到底什麼是愛情,只能描述一種或是多種愛情的呈現。若能配合現代醫學、生理學等元素去理解,或許可以認知那可遇不可求的「兩情相悅」、「一見鍾情」或是「無私奉獻」[都與費洛蒙(生理激情)或是柏拉圖式純愛(精神交歡)有關]。而《茶花女》所傳達的面向,較偏向「純潔之愛」與「無私奉獻」,或是一種從阿爾芒的「一廂情願」到「美夢成真」那種典型追求成長過程(類似《情感教育》中的男主角弗德烈克)。

至少我可以肯定,愛情小說永不退潮,無論是哪個時代,除非是不可能的烏托邦、或是可能的天堂。隨便舉個例子,當時流行《茶花女》、《黛絲姑娘》、現在流行《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生命中的美好缺憾》一樣。每個時代都會發生相似的愛情故事,差別就在寫法不同、思想不同,但是,「骨子裡相同,其實都是野獸」─披著道德或是含著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