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生命清單》(美:The Life List),Lori Nelson Spielman

原文版《The Life List》
這部《The Life List》是一部典型的「暖書」,字裡行間充滿著人性的溫暖,容易閱讀,推薦給喜歡這類書籍的讀者來看。這是美籍作者Lori Nelson Spielman女士的第一部小說,在自序中提及了創作《The Life List》的靈感其實就來自於她偶然發現了自己童年時的寫下的「生命清單」。她雖然早已忘了這份清單,然而卻很高興再重新目睹清單上羅列的目標在如今大多已經完成,而有趣的是,清單上並沒有「成為作家」這一項目標。於是,她決定自己寫一部以此為題的故事,並創造了小說中的女主人翁「布芮特」,其實也就是Lori女士的化身。

每個人的 Life List 不同,List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小說裡的布芮特因為母親去世而留下具有法律效益的遺書讓原本平安順遂的人生產生了極大的波瀾,母親希望她能完成兒時曾經寫下的生命清單,而這裡面尚未完成的項目,對於布芮特來說,都已經感到沒有吸引力,或是根本不認為自己會想做。但是,她依然按照母親的遺願,半強迫去衝破原本穩定生活的藩籬,去體驗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而且一切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所追求而來的。

剛開始的布芮特很不情願,也發現像是「到舞台秀表演即席笑話、當個超棒的老師、甚至是養一匹馬」這種看似不切實際的願望等等,都帶給她極大的困難和震撼,而每完成一項目標,就可以打開一封母親事先已經寫好的書信,而這每封書信的回答,幾乎八九不離十的寫到布芮特的心坎裡,讓人覺得這位母親非常的神奇!結果,如同母親所預料的,她的女兒將不會辜負她的期望,布芮特開始化被動為主動,成為一個勇於自我思考、學習、工作、回饋社會的好女人、好情人及好媽媽。

以劇情主架構來看,這是cliche式的「成長型」小說。主人翁會經由一系列生命上的挑戰,最後生命越臻成熟正向的題材。但是,以一路這樣溫馨、感人、正向來寫小說的作者,卻不多。而以「母親的遺命」來做為小說進行的動力,也具有逐步「抽絲剝繭」的特質,讓讀者會有邊讀邊解謎、猜測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麼事。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書中所有與布芮特有關的男人,誰又到底最後成為布芮特的白馬王子?這樣有趣的思維去與作者隔空互動,才是小說情節營造的成功之處。

Lori在本書開頭的獻詞引了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已故瑞士心理學家)所說的:「向外看的人,做著夢,向內看的人,醒著」(Who looks outside,dreams;who looks inside,awakens),這句富饒哲理的話,一時半刻還弄不太懂,本以為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後來去查了一下,發現前頭還有一句「Your vision will become clear only when you look into your heart」,也就是在築夢的同時,記得時時查看自己的初衷。

兩個不同的封面版本
在閱讀時,也會很容易發現這部小說沒有意外會被翻拍成勵志性的喜劇電影,因為它帶給我們正向的感動及生命的美好。也提供了讀者對於未來不需要感到太過徬徨,而是下定目標,努力去耕耘,最後來收割。而布芮特的母親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絕對不要安逸於自己現下的生活圈,而是不斷突破自我,並時時檢視自己。加上書中另一句鼓勵人的話「每天讓自己走出舒適圈(comfort zone),做一件讓自己害怕的事。」,也是本書欲傳達給讀者最重要的事:「日新又新,挑戰自己」

簡單來說,作者鼓勵著人們,今天的自己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並且在追求夢想的同時,「莫忘初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