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琥珀眼睛的兔子》(英:The Hare with Amber Eyes),艾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

書籍資訊
書名:《琥珀眼睛的兔子》(英:The Hare with Amber Eyes)
作者:艾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
譯者:黃煜文
出版社:漫步文化
閱讀版本:2013年10月,初版

《經濟學人》的年度選書提到:「這本書一次要買兩本,一本留著,一本送給你最親密的愛書之友」。

《The Hare with Amber Eyes》是一部家族史詩,也是偉大的考察作品兼紀實文學。能夠看到這樣一本規模宏大、反映逝去時光的縮引的作品,對於喜好閱讀歷史的文化追逐者來說,是一件幸運的事。它不是小說,精彩度卻完全不遜於大河小說。而且譯者的譯筆優雅,讀之欣快。

作者艾德蒙生於英國,長於英國。畢業於劍橋大學,主修英國文學,之後成為一位陶藝家,這部作品是他的處女座,於2010年發表後,一鳴驚人。艾德蒙和他的祖輩境遇大不相同,其中,叔父伊吉,生於維也納,死於東京,而這位伊吉正是本書能夠誕生的關鍵人物。

伊吉將遺產中的264件「根付」(ねつけ,江戶時代掛飾)留給艾德蒙,在批「根付」之後似乎隱藏著龐大的家族興衰史,於是,艾德蒙決定展開尋根之旅。先後走訪巴黎、敖德薩、維也納等他祖先曾住過的地方,過程宛如抽絲剝繭般,搭配書中老照片,一步步勾勒出艾德蒙隸屬的「伊弗魯西家族」,顯赫的猶太古老家族的輪廓。

根付的源頭是查爾斯,艾德蒙外曾祖父的堂兄,一位1870年代巴黎的藝術收藏家,與撰寫《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文學家龔固爾兄弟、畫家雷諾瓦等人相識。還記得普魯斯特筆下的核心人物「查爾斯‧斯萬」嗎?他的兩個藍本人物之一就是這位「查爾斯‧伊弗魯西」,經典的第一部曲〈在斯萬家那邊〉,居然能提供了一些參考的史料。

之後,查爾斯將根付送給他的堂弟維克多作為結婚嫁妝,維克多就是艾德蒙的外曾祖父,在維也納度過大半生。維克多的時代歷經了一、二次世界大戰,由其是二戰,他們「伊弗魯西家族」被納粹摧毀,維克多的藏品被蓋世太保們搜刮殆盡,家族沒落。

神奇的是,這批根付被忠心的家僕安娜(徳裔日耳曼人)偷偷保存了下來。戰後,安娜將它們交還給伊莉莎白,即艾德蒙的外祖母,一位偉大的學者和詩人,年輕時期就結識了奧國大文豪里爾克,她隨後定居在英國,即孫子艾德蒙所出生的國度。

伊莉莎白的弟弟伊吉在戰後復員,之後決定前往殘破的日本發展,理所當然地,這批根付在跟著伊弗魯西一家走遍大半個歐陸,橫跨兩個世紀,最後,跟著伊吉重回故土。但是,20世紀的日本,雕刻根付的技術已經逐漸亡佚,戰後東京的殘破,江戶時代的根付,就像是古代的寶藏一般,死而復生。
「根付」這樣的無生命物件它被巧匠製作出來,隨著主人輾轉流寓,卻能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它的命運,取決於遇上的每一個人,而艾德蒙,是「被根付選重的人」,根付背負著大時代的印象,在無形中交付給艾德蒙使命,讓他去揭櫫那段被煙硝埋沒的輝煌家族史。

其中,代表眾多根付的─「琥珀眼睛的兔子」被當作書名,艾德蒙讓我們藉由它(他)的眼睛,帶領全世界看到這段被煙硝埋沒的歷史,而且能夠流芳百世。不同於普魯斯特的漫漫長憶,艾德蒙寫出了自己沒有經歷過、出生前的家族往事,這種執著的尋根精神,終慶付梓,讓人為之嘆服。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畫布後的故事》(日:ジヴェルニーの食卓),原田舞葉

書籍資訊
書名:《畫布後的故事》(日:ジヴェルニーの食卓)
作者:原田舞葉
譯者:劉子倩
出版社:野人文化
閱讀版本:2015年8月,初版一刷

藝術小說,還是第一次讀。

以下羅列簡易的書介:
《畫布後的故事》,作者是具有美術背景的作家原田舞葉,她參考西方畫家的歷史資料,結合自己的體會來創作。她在2009-2012年發表了四篇短篇,分別由四位最親近畫家的女性來說故事。

四篇故事的主人翁分別是:
馬諦斯(野獸派大師)
竇加(印象派大師)
塞尚(後印象派大師)
莫內(印象派大師)

女性口吻,偏向柔和、光輝及溫暖。馬諦斯一章中的女僕,因為獨具慧眼與極富靈性而被馬諦斯欣賞;竇加一章中則是以友人瑪麗‧卡莎特對竇加的體會;塞尚一章中,是書信體呈現,營造一種「女性書寫」;莫內一章,則是以繼女的回憶浮現莫內的一生。

除了每個故事都平易動人外,原田舞葉還獨具匠心,她在創作篇章時,使用了不同的寫作比法。馬諦斯的女僕和莫內的繼女是以第一人稱手法回憶、竇加一章中,全篇以第三人稱的角度敘述,但主要見證人是畫家瑪麗‧卡莎特、塞尚一章有趣的是,塞尚本人完全沒有出現,而是披露於唐吉老爹之女所寫的書信,屬於「眾人回憶的堆砌」。

四位畫家所活躍的年代大約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除馬諦斯之外,其他三位的年代很相近,他們彼此之間亦是朋友。而每一章都有設定一位同為名人的角色,與主人翁互動。他們分別是:

畢卡索(抽象派大師)
瑪麗‧卡莎特(印象派大師)
唐吉老爹(畫材行老闆)
喬治‧克里蒙梭(法國前總理)

四個故事都有其核心價值的物品,能與四位與主人翁互動的角色對應。這些物品串起了故事本體,讓故事有了重心,並且圍繞著其來進行。我所看到的是分別是:

木蘭花
跳芭蕾舞女孩的銅像
塞尚的畫作
莫內的眼睛

四位畫家雖然個性截然不同,但他們有幾件事情絕對是相同的,就是「創作的熱情」、「信念的秉持」、「對自由的渴望」。《畫布後的故事》帶著讀者們一瞥畫家的世界、去體會大師們的人生態度及繪畫哲學。為什麼他們能夠如此迷人,四位女性將在書中為我們娓娓道來。

藝術小說,是美的體現,值得一讀再讀。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永恆的優雅:奧黛麗赫本、第凡內早餐與好萊塢的璀璨魔法》(英:Fifth Aveneu,5 A.M.:Audrey Hepburn,Breakfast at Tiffany's and the Dawn of the Modern Woman)

書籍資訊
書名:《永恆的優雅:奧黛麗赫本、第凡內早餐與好萊塢的璀璨魔法》(英:Fifth Aveneu,5 A.M.:Audrey Hepburn,Breakfast at Tiffany's and the Dawn of the Modern Woman)
作者:山姆.華森 (Sam Wasson)
譯者:張家綺,謝孟璇
出版社:好人出版
閱讀版本:2015年7月,初版一刷

這星期把這本《Fifth Aveneu,5 A.M.:Audrey Hepburn,Breakfast at Tiffany's and the Dawn of the Modern Woman》(中譯:《永恆的優雅:奧黛麗赫本、第凡內早餐與好萊塢的璀璨魔法》)給看完了,這是一步了解50及60年代好萊塢電影文化、《第凡內早餐》原作者楚門‧卡波堤及主演奧黛麗赫本的記錄文學。

去年年底,第一次看了《第凡內早餐》的電影,當時就對奧黛莉赫本留下不少印象,主要是她所飾演的女主角荷莉‧葛萊特利(Holly Golightly)的那身黑色小洋裝、招牌髮型、白色手套及黑色墨鏡,而這是由巴黎名設計師─紀梵希所一手打造的。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電影背後製作的辛酸史,及原來電影與楚門‧卡波堤的原著,存在著許多歧異。

派拉蒙電影買下了楚門‧卡波堤原作的版權,導致楚門連改編都無法插手,只能任由電影公司操刀。而當時的電影道德審查委員會標準比起現今要嚴格地多,原來Holly的角色原來是個高級應召女郎,楚門希望能原汁原味的呈現Holly的味道,然而電影最後卻把她塑造成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鄉下姑娘奮鬥故事─為了通過電影道德審查。

奧黛莉‧赫本在1961年上映的《第凡內早餐》之前都是演著清純、典雅的女性角色,因此對於接演《第》有許多的困擾和障礙,雖然最後她還是擔綱了演出,而且取得空前的成功。本來,所有人都在想是否主角要由瑪莉蓮‧夢露來出演,然而夢露在先前比利‧懷德所執導的《七年之癢》(1955)等電影時,留下了在拍攝時常遲到、演戲時常有荒腔走板的不穩定的狀況定等等,夢露便宣告出局了,於是這個機會留給了奧黛莉,也成為她電影事業尺度上的大躍進。

透過這本由好萊塢編劇山姆‧華森(Sam Wasson)所寫的記錄文學,對於掌握好萊塢電影文化及幾位重要電影工業人物有極大的幫助。而2005年的電影《Capote》(中譯:《柯波帝:冷血告白》),也是一部很直接能夠讓我們了解原著作者楚門‧卡波堤的傳記電影。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今天也謝謝招待了》(日:《今日も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角田光代

書籍資訊
遠足文化版封面
書名:《今天也謝謝招待了》(日:《今日も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
作者:角田光代
譯者:陳嫺若
出版社:遠足文化
閱讀版本:2013年8月,初版一刷
頁數:257

《今天也謝謝招待了》是日本作家角田光代的作品,是飲食純文學。她的文字風格與美食部落客相似,特別是女性的口語部分,敘述十分自然而吸引人,並具自嘲的特質,從文字的熟練度可以反映出她的年齡,但她本人應該不會介意。本書是散文集,編排有點像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全書分為五個大章:我最喜愛的美食及四季該吃的食物。帶出日本人「時令食」的飲食習慣。文字平易,譯者翻譯的也很適切,是部兩到三個小時就可以看完的書。

新潮文庫封面
角田女士1967年生(這是可以當我媽媽的年紀),23歲出道,26歲開始學習做菜,荒廢了3個月的時間沒有寫小說。作品多次入圍芥川賞和直木賞等的選拔,獲獎無數。她有兩段婚姻,兩任丈夫年紀都小他許多,我認為這樣的年齡差距,可以從她的作品中看出來。這位角田女士十分討人喜歡,是會讓男人想要照顧的類型,而或許,對上了小男人的胃吧!

如果散文可以這樣寫的話也很輕鬆,像我自己的問題在於「匠氣」太重,文字容易缺乏彈性及流於刻意營造,而角田女士的不會,從字裡行間之中可以輕易看出她的寫作功力,特別是在她在組織回憶的時候,流暢地從腦海裡抽揀出想要的素材。用最天然的敘述最真誠的表現自己,這是角田女士教會我的事。順道一提,這兩個星期台北的午後雷雨是數一數二的大,包括這本《今天也謝謝招待了》,已經有若干本書被雨淋壞了。這對於愛書的人來說,真的是很傷啊> <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遙遠的斜影之國》(日:斜影はるかな国),逢坂剛

《遙遠的斜影之國》,新雨出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遙遠的斜影之國》(日:斜影はるかな国)
作者:逢坂剛
譯者:燕熙
出版社:新雨出版社(New Rai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閱讀版本:2009年10月初版
頁數:574
評價:☆☆☆☆☆

短評:

石人近期看過最精采的小說!應該說,逢坂剛的冒險小說真的很對我的胃口。一部能夠結合歷史、地理、冒險、推理、愛情、懸疑、犯罪、間諜、政治、美食、旅遊,整體非常具有份量,可以列入史詩小說的行列中了吧!

兩個多月前看了作者的《卡迪斯紅星》(日:カディスの赤い星)之後,知道逢坂先生在創作前,就作了非常多的功課,包括實際走訪小說主要場景西班牙,也熟悉西班牙語及西班牙歷史、共產黨歷史等等,光這樣給他的評價就非常高了,能把這些知識加以應用、化為小說,真的讓我十分欽佩。

這部《遙遠的斜影之國》結構嚴謹,雖然份量很大、每頁的字數很多,對於我來說,卻不會有閱讀障礙,大概3天左右就搞定了。閱讀的過程讓人手不釋卷,是很開心的體驗。而在寫這篇短評前,發現有些部落客也有發表對這部小說的心得,有些人讀的比較吃力,也許是對龐雜的歷史劇情產生困難,也有可能是因為本書份量真的很重。因此,我只推薦給喜歡看「冒險」和「歷史」類別的讀者來閱讀。而單純注重懸疑營造、推理手法的讀者,則這部《遙遠的斜影之國》絕非首選。

這次我就不透露任何劇情了,偷懶一點,只列出關鍵字:
(右側欄有維基百科wikipedia的搜尋框,大家可以利用利用)

國家:日本、西班牙(主要場景);英、法(次要場景);俄、墨、加(重要元素)
歷史:西班牙內戰(共和軍V.S.佛朗哥叛軍)、西班牙現代史
政治:共產國際、佛朗哥法西斯政權、史達林蘇聯政權、巴斯克獨立組織埃塔(ETA)、西班牙政府、西班牙自由反恐大隊(GAL)
軍事:外籍傭兵團、二戰蘇聯間諜、ETA及GAL恐怖分子
語言:日語、西班牙語、英語
地點:馬德里(Madrid)、薩拉曼卡(Salamanca)、隆達(Ronda)、托雷多(Toledo)、倫敦(London)的查令十字路(Charing Cross Road)
餐廳與餐點:Botin餐廳的烤乳豬

這部小說真的很具有拍成電視劇的潛力啊!小說中每個人物的形象都十分鮮明、有個性,但是要找到合適的演員恐怕不容易,因為如果要忠於原著的話,演員必須會說西班牙語才對,要是整部戲都以日語演出,那整個味道就會變質了。我想也是如此,才遲遲沒有辦法搬上大螢幕,這也是很典型的那種:「只有小說,沒有電影」的經典之作。

看完真的會迫不及待地想飛去西班牙!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錯誤》 (日:まちがい),辻仁成

《錯誤》一書的標語,擁有十足的吸引力,讓讀者想一窺究竟
〈書籍資訊〉

書名:《錯誤》 (日:まちがい)
作者:辻仁成(Hitonari Tsuji)
譯者:劉姿君
出版社:野人文化
閱讀版本:初版(2013年7月)
頁數:282
評價:☆☆☆

短評:

(內涵劇情,若只想看重點不看劇情的話,請看黃字即可)

這部小說的題材只看書封的標語應該可以猜出個梗概,的確,就是那麼回事。(本Blogspot無分級限制,能夠意會即可)不過作者以一種懸疑式的開場,帶讀者進入書中三位主人翁的世界,分別是芹澤秋聲、榊原大悟及榊原冬。大悟和冬是夫妻、秋聲和大悟是大學時代的好友。故事就從大悟對秋聲的突來奇特的邀約開始,而大悟請求秋聲幫他完成一件事,就是書封驚悚的那句話......

但是,這並不是單純的「換妻俱樂部」,而是一樁陰謀。秋聲自己經營的美容事業,但卻遭遇財務危機,急需融資,大悟正好是個如日中天的企業家,他提出交換條件,秋聲必須引誘大悟的妻子發生關係,而大悟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與其妻離婚,與現正交往的小三結婚。秋聲目前縱使覺得這件事十分不妥,也不道德,更怕欺騙了大悟之妻的感情,但大悟一概不管,就是要讓他的計畫可以順利進行罷了......

接受了大悟融資的秋聲,由大悟的引介下認識了冬。大悟和冬之間並沒有孩子,秋聲也是單身狀態,故關係似乎只侷限在那張「婚姻證明」上,因此第一次見面氣氛雖然尷尬,秋聲和冬竟然很自然地走在一塊了,大悟所交辦給秋聲的「任務」也順利達成了。然而,秋聲怎麼樣也沒想到,自己的「假戲」竟然「真做」了,兩個人如同乾柴烈火般狠狠愛上對方,互相認為對方是生命中的真愛。

故事要如何寫才會精彩?一定要加入一些「詭譎的香料」。當秋聲和冬發展到這樣的關係時,高潮正要開始,一如書名所明示一般,秋聲的行為似乎本身就是個錯誤。當大悟因為與小三的關係突然出現問題,因此決定提出想終止離婚的計劃的時候,秋聲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切都是大悟所精心佈下的感情遊戲,秋聲和冬,只是他手中兩顆棋子罷了。而秋聲為了守護與冬的愛情,不惜一切要與大悟抗議,然而大悟卻下了一手狠棋,故意讓秋聲發現「冬不堪入耳的秘密」。

被發現祕密之後的冬,意外地神隱了,秋聲和大悟都找不著人影。然而,故事一瞬間風格轉變成冒險小說,一如逢坂剛的小說一般,場景跑到了外國(逢坂先生的冒險小說,總是跑到西班牙)。會說西班牙語的秋聲,跑到了南美的阿根廷去尋找冬,原來一切的牽絆就是「探戈」,冬跳的第一次探戈舞就是秋聲所給她的,愛屋及烏,她便瘋狂地愛上了探戈。之所以會一個人跑去阿根廷散心,就是想學習正宗的探戈舞步。

秋聲在達拉斯轉機時,在機場協助了失去錢包的一位年輕導遊勇輝,勇輝是個一飯千金的人,他在阿根廷幫秋聲尋人,很快地找到了冬。兩人又瘋狂地在一起了,可是,小說一定要這麼寫吧!大悟也不顧一切飛來了,這三角關係最後在阿根廷畫下句點,最後有個圓滿的結局就是了!我認為這本小說要怎麼歸類呢?「懸疑推理小說」和「冒險小說」為主,官能小說為基調,文學性不高,娛樂性質佳。

小說家知道,人們總是會不經意地去「犯賤」,就算知道許多事情絕對不能去嘗試。他們決定「窺視秘密」,了解祕密的代價卻很高昂;「偷嚐禁果」,禁果的罪惡卻很深厚。而這些「錯誤」的積累將使關係人付出很大的代價。在現實生活中,這些事情一般不會有好結果,然而,在小說的世界裡卻可以有很不錯的結局,而且像辻仁成這種推理小說家,他會建立一套合理的邏輯,讓故事順利的發展下去。因此,絕對不要太天真地去模仿小說裡的劇情,十之八九會造成終身的遺憾。

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錯誤,這本《錯誤》倒是很不錯的課外讀物。在我看來,它的架構和〈亞森羅蘋探案系列〉有點像,但倒是是比〈亞〉要嚴謹多了。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寂寞的公因數》(法:Ulik au pays du désordre amoureux),François Lelord(弗杭蘇瓦‧樂洛赫)

〈書籍資訊〉
《寂寞的公因數》,愛米粒出版封面
書名:寂寞的公因數 (法:Ulik au pays du désordre amoureux)
作者:弗杭蘇瓦‧樂洛赫 (François Lelord)
譯者:尉遲秀
出版社:愛米粒(Emily)
閱讀版本:初版(2013年6月)
頁數:284
評價:☆☆☆☆☆

短評:

本書作者弗杭蘇瓦‧樂洛赫是一位精神科醫生,對人類社會的觀察力十分敏銳,而且可以站在少數民族的角度去思考整個人類文明。他以因紐特人(Inuit,舊稱愛斯基摩人,原指「吃生肉的人」,貶意詞,現在人多改稱其為因紐特,即因紐特語中「人」的意思)和白人為題寫下了這個充滿啟發性的故事。

以地緣關係來說,加拿大的魁北克(Quebec)屬於法語區,靠近北極圈的努勒維特(Nunavut)區則是因紐特人主要居住的地方。因紐特人稱白人或非因紐特人為「喀卜隆吶克人」(Kablunak),白人們所過的生活長期來以都給因紐特人極大的衝擊。當一個因紐特人到喀卜隆吶克人所生活的城市去旅居時,會交織出什麼樣的故事呢?

「文化震撼」,是本書的主軸;「社會百態」、「性別關係」、「環境保護」是書中反覆出現的議題,作者期望藉由因紐特人尤利克的角度去發掘原來我們資本主義、自由主義下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是充滿著「矛盾」,有時到達「病態」的程度,而「孤寂」卻好似現代人日常生活裡的公因數。然而,我們也可以從尤利克自己的說法了解到因紐特人的生活,包含他們的生活習慣、社會文化等等。而尤利克的旅程也很像是聖修伯里《小王子》的旅程。要將這麼多值得大家一同關注、思考及討論的事情集結在一部小說裡,可以想見作者創作實力的深厚。

尤利克的角色設定十分微妙,他樸拙的外表下有一顆善體人意的心,雖然性格木訥,卻在女生之中很吃的開,許多女人願意與他發生關係,應該可以推測他有個強健的體魄、男性的魅力,或是有些粗曠的面容。因為他貫串全書,每個讀者的腦海中一定都會有一個尤利克的形象,或是直接跟著書中的劇情在腦海裡上演一部尤利克的電影。所以,本作改編成電影電影也不稀奇。總的來說,小說本身的價值就已經很足夠了。愛米粒出版社在書套頁上提到這是大量待翻譯書單裡的瑰寶,有幸被發掘,翻譯並出版給台灣的讀者。

流暢的譯筆(由米蘭‧昆德拉的專屬譯者尉遲秀翻譯)與章節的安排也都使得本書易讀性增加,每章節前,都會節錄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話,而這些話反映了主角尤利克的心境不斷地在變化,但他始終沒有忘卻北方的故鄉、自己的摯愛,這樣的安排波動著讀者的心弦,讓人除了印象深刻外,還會有些鼻酸。而這部小說寫得很簡潔,沒有什麼冗贅的劇情安排,推薦度給到五顆星。以下記錄一下整部小說的劇情,其中粗體藍字為代表語句,顏色字為因紐特相關詞。

劇情梗概:

1.
尤利克是個因紐特孤兒,在因紐特人的社會裡,孤兒通常是很難獨自生活下來的,然而,他很幸運地在喀卜隆吶克人建立的氣象站生活過一段時間,氣象站的站長是他學習法語的老師,在某個機緣下,他受到石油公司邀請,準備出發到喀卜隆吶克人的國度去當「大使」,但有個附帶條件:「能保證與他兒時的青梅竹馬結為夫妻」。那位青梅竹馬有個很美麗的名字「吶娃拉吶娃」。當尤利克踏上喀卜隆吶克人的國度時,故事將揭開序幕。
2.
在喀卜隆吶克人的酒吧裡,尤利克感到悵惘和孤寂,他從來沒有一個人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那麼久的時間,於是,他向酒保要了幾杯「北極熊」,調酒的名稱象徵因紐克人所崇拜的吶努克大神(Le Grand Nanook),他卻從沒飲過酒,以幾杯黃湯解鄉愁,讓他感到有些意識不清。結果在這樣的狀態下,他認識了第一個喀卜隆吶克女人,應召女嘉桑特,她幫他解了在異鄉的寂寞,而他以因紐特的木刻製品和她作了交換。這便是尤利克在異國的第一次雲雨。
3.
石油公司舉辦這次交流活動,負責接待尤利克的是個會說因紐特語的白人單親媽媽,名叫瑪希。而在尤利克的因紐特觀念裡認為,女性是不應該獨處的,他們需要被男人照顧。於是乎,很快地,他們便生活在一起了,瑪希比尤利克大了起碼有十歲之多,但是兩個人都不介意,不過瑪希的女兒似乎很介意這位北方大叔,尤利克試圖親近她,卻得不到正面的回應。之後,瑪希安排尤利克參加石油公司所製作的電視節目,但尤利克覺得自己口拙又木訥,也許搞砸了整場訪談,甚至自責地覺得自己丟了因紐特人的臉。
4.
在與尤利克相處的過程中,瑪希有一次高興得哭了,她說自己已經很久沒有與男人有良好的性生活了,而對於尤利克來說,他心想:「到底是怎麼樣一個瘋人世界,這樣的女人怎麼會被遺棄在孤獨裡」。後來,尤利克認識瑪希小兒子托馬的心理醫生艾克托,托馬是個患有亞斯伯格症的男孩,對於數理極為著迷,但社交技巧比一般小孩來的薄弱。在聊完與托馬的互動後,尤利克也提出了許多對於喀卜隆吶克人社會的疑問,有些問題如同「為什麼你們不多生一點小孩,你們的社會這麼富裕?」看似簡單,但艾克托醫生一時卻無法回答。
5.
之後尤利克又參加了幾次訪問,克卜隆吶克女性對尤利克如何看待她們很是好奇,而最後尤利克給了一個明確的答案:「我覺得你們可以沒有男人,你們已經學會不要男人也可以生活」。在幾個一來一往的問答之後,喀卜隆吶克女人漸漸察覺到因紐特民族的父系社會架構,及他們眼中女人在社會應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原來是「有差等的」。之後尤利克又和艾克多醫生碰了幾次面,他發現艾克托醫生也有自己的感情問題要處理,而尤利克用「很特別」的方式幫助了艾克托,他把先前遇到嘉桑特的夥伴介紹給艾克托......這是「吶喀里可」,表達因紐特語裡的同情或安慰,而且是出於一片真心。
6.
瑪希後來發現尤利克和嘉桑特的事,難過了好一陣子,尤利克為此和艾克托醫生及他的朋友愛德華談了談男女關係之事,艾克托告訴他有關於「忠誠」、「婚姻」並回答之前他所問的「生養孩子」的問題,後來,尤利克也藉機告訴瑪希有關於因紐特部落之間性生活的事情,原來也有著文化差異,當男人們出遠門去狩獵的時候,其妻子在某些時候是可以「出借」給其他男人的,等到下次其他男人出去狩獵時,也享有租借他人妻子的權利,只要事先說好即可。雖然這些事情有「物化」女性之實,但在其社會中卻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很快地,瑪希又和尤利克和好了。
7.
石油公司的女強人弗羅倫絲也在一次的公開訪問後搭上尤利克,而和弗羅倫絲這種女強人的性愛卻讓他毫無勝利的感覺,而當他問起像弗羅倫絲這麼有魅力的女人為何不結婚時,她告訴他在喀卜隆吶克人的世界裡,高權力地位的女人通常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男伴侶。而尤利克恍然大悟,和她提起瑪希也對她這麼說過。但尤利克在這次經驗後想到自己似乎「背叛」了吶娃拉吶娃、瑪希和嘉桑特,不過他知道自己的摯愛依然是吶娃拉吶娃,而且盡力的說服自己並沒有背叛她。
8.
在尤利克結束親善大使之旅之前,他再度參加了一次電視節目錄影,而來賓都是一些女權意識很強烈的女性,與她們在言談上的交鋒十分犀利,並不時引來觀眾的笑聲,而尤利克發現其中一位女性艾德琳被一位男來賓言語嘲諷,因此說出了:「在因紐特人的國度裡,一個男人永遠不該羞辱一個女人」,但是艾德琳倔強的回答「她不需要他的幫忙」。這讓尤利克體會到:「有些喀卜隆吶克女人覺得被男性保護反而會喪失身為女性的尊嚴,簡直是瘋了!」'
9.
在和瑪希的律師前夫夏勒的一次對話中,夏勒不情願的提到他是現在妻子的情人,而尤利克趁機說到:「因紐特」是複數、「因紐克」是單數,因為往往提及這件事都會讓談話對方的情緒緩和下來,果不其然對夏勒產生作用,而夏勒居然主動提出要幫忙尤利克看看與石油公司簽訂的契約內容,希望盡可能幫忙尤利克及他的族人獲取最大的利益。在之後的契約中,夏勒的確盡了他的能力,但尤利克必須幫石油公司拍攝一檔親善廣告,必須與已經馴化的北極熊「烏拉」合作,這樣的安排讓尤利克感到不安,他怕「吶努克神靈」會因此懲罰他。
10.
結果奇蹟發生了,他很順利的完成了廣告的拍攝,那是極富危險性的近距離接觸。廣告及先前的電視訪談撥出之後,民眾的回應如雨後春筍,評價大多以負面及諷刺為主,有人說尤利克的行為出賣了整個因紐特,也有人抨擊因紐特人的大男人主義等等,這些都讓尤利克感到不安。而在一次的酒醉後,他與喀卜隆吶克人(越南裔)發生爭執,甚至打起架來.....
11.
在體會了那麼多段與喀卜隆吶克人的男女關係後,尤利克回到因紐特人的思維上,那裡的男女關係可以用一句話形容:大浮冰上只有美德,因為一對男女面對面的時候,不可能不被其他人看見。就在這時,那個在節目上認識的女人艾德琳突然聯絡他,希望能與他見面,
 尤利克答應並出席一場捍衛女性主義者聚集的會議,其中有一位較為激進的女性提到:我們反對插入,那都是陽具中心主義;要生孩子只需要精液就好,我們不需要提供精液的動物。尤利克雖然覺得這樣的想法很瘋狂,不過已經見怪不怪了。聚會結束後,艾德琳送他回去,而在車上和他吐露了一些內心的想法,不知不覺就流淚了。
12.
尤利克覺得她需要「吶喀里可」,他們便把車子開到一件汽車旅館,尤利克不斷的稱讚艾德琳,說她在因紐特人的眼中,是非常理想的伴侶。艾德琳也知道他並沒有想占她便宜的意思,看到尤利克如此溫柔的舉動,讓她備受感動,主動提出要尤利克幫她生一個健康的寶寶,而這對於艾德琳來說可遇不可求,是十分的重要的人生目標,尤利克也接下了這個神聖的使命。但艾德琳承諾她會獨自撫養這個孩子,雖然他不會有父親的陪伴......
13.
他向嘉桑特和瑪希等與他有關係的女人告別後,回到他的國度,尤利克即將去尋找那端還在癡癡等待他的吶娃拉吶娃,然而,他的思維已經經歷過現代文明社會的一番洗禮了......

《寂寞的公因數》多國版本
以下錄自書中每章節前的語句:

1.
「我的靈不會離開你\。」
「我離開是為了和你在一起。」

2.
透過半掩的房門傳出來的呼吸聲。
這是生命的氣息,完全不同於孤寂──
被孤寂包圍,就像死人在墳墓裡,
只聽得見自己的骨頭喀喀作響。

3.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瘋人世界,
這樣的女人怎麼會被遺棄在孤獨裡?

4.
不論是不是自己選擇的,
面對孤獨都需要很多勇氣。

5.
昨天夜裡,他醒了,
想要離去的強烈渴望彷彿在心裡沸騰,
他知道自己不只是想要重回因紐特人的國度,
更無法平息的是,
他渴望將吶娃拉吶娃擁在懷裡。

6.
他開始明白這裡的男人經歷的是什麼了:
面對這些擁有自由之身的女人,
如何能在唯一的女人身上停下來?
他們有辦法對屬於自己的那個女人維持忠誠嗎?

7.
如果他在這裡再多待一會,他會迷失,
回不去因紐特人的國度了。

8.
「容我冒昧說上一句,
我在此處感受到遠離塵囂的愛:
它讓它的情人舒服自在,毫不尷尬,
這是純粹的上天餽贈,來自腳步之下。
孤獨,我在其中找到一種祕密的溫柔」

〈一個莫果人的夢〉,《拉封丹寓言故事》

9.
「我想我的身體知道你快要離開了,」她終於說了:
「所以,它開始準備了。」
「瑪希‧雅莉克絲......」
他把她擁在懷裡,他再一次感覺到淚水流在她的臉上,
也流在他的臉上。

10.
隨著飛行的時間慢慢過去,其他感情也浮現了,
先是出現一下子,接著是更長的時間,
就像暴風雨前的初雨和閃電。心碎和歡樂同時出現。
吶娃拉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