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英:Flowers for Algernon),丹尼爾‧凱斯(Daniel Keyes)

原文版本,有許多不同的封面
本書毫無疑問是世界名著,作者Daniel Keyes是一位美國作家,於去年6月15日過世。他留下了許多描寫「精神」方面的小說,最主要的是「多重人格」。這本出版於1966年,也是他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一本。其主要作品有: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Flowers for Algemon,1966)
《第五位莎莉》(The fifth Sally,1980)
《24個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1981)
《比利戰爭》(The Milligan Wars,1994)
《鏡像姊妹》(The Asylum Prophecies,2010)

很幸運的,這幾本書台灣也都翻譯本,由皇冠出版,讓大眾能一飽Daniel Keyes的作品。《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採取第一人稱日記式自白體,隸屬中篇科幻諷刺小說,我在這裡因為行文方便,所以將故事內容整體記錄了下來。

「智能障礙」,簡稱「智障」,是種實質存在、與一般人差異的存在,自我們從小到大,都不免會遇到幾位這樣的朋友。他們天生智能就患有缺陷,情感與生理的控制都與常人差一大截,他們及他們家人的權益,時常被社會大眾投以異樣的眼光。而本作《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正是要探討關於智能障礙人士的故事,主角查理‧高登雖然有能力寫些文句,但在基本生活之上,還是面臨諸多困難,並且需要他人協助,是個輕度智障者。看到查理的故事,你我是否容易想起自身的經驗,及我們自己是如何面對智能不足的朋友呢?

科學的近步面對治癒智障者這個課題,似乎都想找出一個改善之道。而是否真能發展出一套機制或手術來改變智能缺陷者的智商呢?作者Daniel Keyes給了文學設定上大膽的假設─藉由腦部手術來改善受術者的低智商,甚至可以使其成為極高智商的「天才」。在動物臨床試驗上,是由一隻名叫「阿爾吉儂」的白老鼠擔綱。而阿爾吉儂成功的提升了智能上的水平,讓主持此計畫的教授們大為振奮,他們希望能趕緊將方法利用在人類身上,而查理正是此計畫的第一位人類臨床試驗者,他必須在手術前、手術後寫「進步報告」,以此作為臨床醫學的證明。

查理在手術前心智大約只有7、8歲,由於他時常表現出愚蠢的舉止與反應,從小到大都被捉弄、成為他人的笑柄,亦是父母的沉重的負荷,他的母親對於他的不正常感到非常絕望,始終以打罵的方式,讓查理的童年蒙上一層陰影,他的妹妹對他也十分惡劣,把他當成垃圾,自懂事後就打從心底厭惡這個「哥哥」。一家人在種種異樣的眼光之下,在查理17歲那年,母親及妹妹打算把他送去特殊病院,而父親不願意,偷偷將他交給叔叔,而叔叔不久後去世,輾轉將他託付給被麵包店老闆。

往後的10幾年,麵包店是他的家,雖然麵包師傅和學徒們經常詢他開心,他依然把他們當成最好的朋友。後來漸漸學會最簡單的技能,成為麵包店的打雜工。後來願意出資的基金會及醫療團隊找上他,在密切的觀察後對他進行腦部手術,手術後,他開始了「查理的奇幻之旅」,其智商開始進入爆炸性的提升,配合大量的閱讀、思考、學習,而這樣驚人的變化也讓他原本「和樂」的人際出現危機。當他開始懂得人性之時,如同咬下伊甸園的蘋果,進入危險的鬼域。查理出現了明顯的高IQ、低EQ的特質,情欲之手也像他招呼,他愛上了輔導他的老師愛麗絲,但從小對於母親的陰影使他在愛情受到了許多折磨,在性行為上也產生了精神障礙,這些都讓他大為沮喪。愛麗絲雖然接受了他,但因為查理的IQ日漸升高,使她感到巨大的壓力而無法與他再相處下去,因而疏遠了他。查理的變化也讓麵包店的同事趕到威脅,最後老闆宣佈了他再麵包店的死刑,將他無情地驅趕出去。

術後短短兩三個月裡,查理變得高度「聰明」,「聰明」的代價卻很高昂。他的知識水平因為已經大幅超過原本研究計畫的教授,使教授們開始對他表現出嫉妒與厭惡,查理的存在已經對他們構成威脅。而在一次的學術發表會議上,查理受夠了這些虛偽的學者,他製造了一場混亂,帶著與他同計畫的「阿爾吉儂」一起出逃。後來他自己租下了一間公寓,作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迷宮給阿爾吉儂練習。查理找上了先前出資的基金會,希望能成為研究計畫的一員,除了研究自己的計畫之外,也能獲得生活費。他很快地找上了與母親離異、獨自開設理髮店的父親,而他正常的模樣,居然使父親認不出他,當查理發現之後,也打消了認親的念頭......

在公寓生活的這段時間裡,他結識了鄰居─一位女性藝術家費伊,費伊不做作又頹廢的態度吸引了查理,很快兩人開始來往,並且有了性生活,而且不會受到精神障礙的阻撓。費伊也幫阿爾吉儂找了個雌性鼠伴─米妮。在與費伊荒唐的生活下,查理發現一次酒醉後,他內心原本那個笨笨的查理就會跳出來取代自己,讓自己的言行都在酒醉狀態時恢復從前那種低智能。就在不久後,他的好友阿爾吉儂的行為開始出現異常,不僅情緒大起大落,還會傷害米妮,慢慢地開始失去活力,很快地,牠就被死神帶走了。查理為牠建立了一方小小的墳,並且在墳頭上獻上一束鮮花。阿爾吉儂之死帶給查理警訊,因為他們可以說是臨床實驗的生命共同體,查理產生了不祥的預感......

在極短時間的研究後,他撰寫了一篇阿爾吉儂與自己相關的臨床實驗論文,在結論中提到這種手術雖然會在短時間內使受術者智商大幅增長,但也會在短時間內使智能下降到原來水準,甚至更低。體能和心志也都會大幅低落。查理絕望地預測自己也會如同阿爾吉儂一般,將快速的退化,他的心理也更加地難過,除了將要失去幾乎所有的智慧之外,他更不曉得要如何要面對愛麗絲,他也知道他們都將再度失去彼此,而且這不同於可逆的智能,愛情是不可逆的。

查理察覺退化的狀況已經開始,他趕緊把握機會回去見他的母親與妹妹,讓她們知道查理的改變,她的妹妹讓她意外地是對他感到崇拜,但她的母親卻以神志不清了,妹妹請他留下,查理卻只能選擇離去。很快地,費伊也察覺到他的異樣,很快地便疏遠了他。失去費伊感情依歸的查理找上了愛麗絲,向她和盤托出自己預測未來。在難過悲傷之餘,愛麗絲還是希望能陪在他身邊照顧他,直到他恢復到原本的狀況為止。

但是查理日漸異常,並且出現粗暴的行為舉止,甚至不斷地對愛麗絲言語傷害,在清醒時他告訴愛麗絲她必須趕緊離開他,難過地愛麗絲還是答應了。查理繼續寫這後期的「進步報告」,而在最後幾日的報告中,可以看出查理的思維模式與智能又回復到從前的模樣。他又回到麵包店工作,而麵包店的員工又回到從前那般對待他,因為「潛在威脅」已經明顯解除。他又不知不覺得回到從前愛麗絲輔導他的中心去,而愛麗絲看到他的樣貌,已然心碎,奪門而出。

故事的情節是連貫的低谷和高峰,而高峰期短暫而璀璨,讓查理體會到了「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的價值」、「人的尊嚴」、「人性的種種面向」,而這些種種都是低智能的人們所難以體會的。但是,故事的發展暗喻了科學技術並不能永遠改變一個人的智慧,而這樣的結果,似乎又是天註定,違背自然律是沒有好的下場的。查理的進步報告道盡了世間的人情冷暖,如同高智商的查理想通、並一再大聲疾呼的:「無論是舊的查理還是新的查理,我們都是不折不扣的人,更不是實驗品」。常言道:「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查理是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未曾激活,而科技推了他一把,但是這一推,讓他直上雲霄,最終卻又讓他墜入深淵......
山下智久及皇冠出版之《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深受讀者歡迎,其題材深具道德價值與社會反省層面,不斷地被翻拍成電視劇及電影,最近的作品是日本在今年4月到6月間,山下智久主演的同名電視劇《アルジャーノンに花束を-》。)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深河》(日:深い河;英:Deep River),遠藤周作

四年多前買了這本《深河》,由於主題與宗教相關,當時的我可能有莫名的排斥心理,所以翻了幾頁後就一直擺在書架上,直到前幾天才拿下來重讀。這是天主教作家遠藤周作最後的封筆大作。全書於1993年付梓,1995年翻拍成電影,而遠藤本人於1996年逝世,1999年由台灣的林水福教授翻譯、立緒出版社出版。小說的歷史背景是1984年左右的日本及印度,正巧是當時的印度總理英德拉‧甘地(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被錫克教徒刺殺的那一年。
1995年《深河》的電影畫面

《深河》的主題雖然嚴肅,是探討宗教之於人類的終極意義,以及不同民族、文化對於普世性宗教的認知及態度,不過書中的內容卻顯得平易近人,讀來並不艱澀,及具普羅特質,並且能強烈的讓人感受到他想傳達的宗教意涵。遠藤明顯的想藉由描寫書中的男主角─大津神父來重現「耶穌」的形象,而這個耶穌的形象,是襤褸的、貧賤的、不值一哂的,然而,卻萬分的神聖與謙卑。

藉由林水福教授精湛的翻譯,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從《深河》這本著作中看出遠藤本人的包容性濃厚宗教觀及其對宗教的熟稔度與宗教文學的掌握度,讓人感受到遠藤希望藉由此作來賦予宗教間是能具有「融合性」的。這些問題的解答,我們多可以從林水福教授所附上的導讀及序之中得到,因此在這裡就不打算重述,林教授對於遠藤想要詮釋及賦予大津的「巡禮」解釋的非常好,而大津這個「巡禮」的過程,對於讀者來講,也像是剝洋蔥皮般,會漸漸地了解的(雖不見得說的出來)。

《深河》(Deep River)指的是印度的恆河,場景在印度著名的貧民勝地瓦拉那西恆河畔。對於遠藤來說,這個地方特別特別的重要,也是給他極大震撼的場域。印度這個國家本身就是充滿著神祕,集許多普世性元素於一身的國家,或許印度在各方面都特別的落後(書中也屢次提及,並與日本這種現代化國家相比),也對書中的日本旅行團團員造成文化震撼。旅行團中的幾位人物都是書中的要角,每個人到印度旅遊也都有自己不能說的祕密與使命,他們也是不知不覺的到了印度去進行自我的「巡禮」,而女主角成瀨最後的舉動(主動進入恆河沐浴)似乎也象徵了她這次巡禮的成果。

我本身並不是天主教教徒,雖然了解大津神父是本書幾乎最重要的存在,但是我認為其他主人翁的遭遇也很值得探討,畢竟他們都在書中占了不小的篇幅。這些人物有:磯邊先生尋找「轉世之妻」的巡禮、沼田先生尋找「動物與人」的真諦、木田先生與他期望「祝禱戰友」的使命以及成瀨小姐尋找「填補自己生命的精神空缺」。這四個人之中,前三者的目的與對象都不完全是自身,而是有個客體,因此最難去解決的問題就是成瀨小姐─她的問題比較像是探討自己存在的意義,同時也可能是許多「無神論者」想去探討的問題。

在《深河》巡禮的進展中,我們雖然不明白磯邊先生最後是否有在印度找到轉世之妻(磯邊的客體),但是對於他自己而言,妻子之死及其遺言:「我一定會在世界某處轉世」讓平常對於妻子的存在完全不在意的磯邊先生了解到自己的潛意識裡是多麼的愛自己的妻子,而他在有生之年能做的,就是完成妻子的遺言;沼田先生與動物的情感(滿州犬、犀鳥與九官鳥,其中九官鳥是沼田的客體)及其為動物兒童作家的身分讓我想起「彼得兔」的創作者,英國的碧翠雅絲‧波特(Beatrix Potter),他們似乎都具有與動物心靈交通的能力,並且由動物的回饋上得到創作的靈感;木田先生的安排則是想傳達戰爭的殘酷與戰爭生還者內心無法抹滅的陰影,他打的是二戰的緬甸戰區,是即為慘無人道的玉碎之戰,而救命恩人的戰友塚田(木田的客體)與戰後看護塚田的看護加斯頓的出現,都轉變了木田先生的一生,因此他踏上了往印度的巡禮。

成瀨小姐呢?我認為她是特別被揀選出來的「見證者」,她的人格特質在於不斷去探求「精神上」的滿足,特別是在婚姻失敗之後,想要藉由放逐自己,讓自己多接觸人世,希望藉由看到人生百態來反映自己內心的富足。成瀨小姐在大學時期主修的是法國文學,其研究主題─也是作者遠藤曾經研究過的小說《提列茲‧蒂思凱爾》,在她新婚蜜月旅行之時,她希望能獨自走過小說中女主角提列茲所走過的路線,主要都位在法國地區,而提列茲之於其丈夫的意象,也屢次被成瀨投射在與大津(哲學系天主教徒,曾被成瀨色誘而放棄信仰,即後來的大津神父)的互動上。換句話說,成瀨使用「文學的腦袋」來思考人生、大津則是用「神學的腦袋」來思考人生。在生活中,像成瀨這樣的人對於周遭事物都是特別敏感的,他們大多學會偽裝和偽善,並且打從心裡瞧不起看似「庸俗」的人,然而呢?到印度的巡禮似乎衝擊了她的「文學腦袋」,讓她重新思考存在的意義,她主動沐浴在表面看似汙穢的恆河,並非對信仰的皈依,而是對自身心靈的整合。

《深河》想要傳達許多「人文價值」,而這價值沒有高低之分、種族之別、宗教歧異,在傳達文化震撼的背後,是期望讓讀者多思考、多正視宗教與文化之於人類信仰與精神的關係。因此可以說是部對於人類史上極為成功的作品之一,其價值也值得全人類來閱讀,期望不同宗教的讀者能暫時放下根深蒂固種族、宗教、反多元、極左極右的理念,能多以包容的心態去過人生,就像恆河這條「大河」一樣,去包容、涵納所有生命的一切醜陋與美麗!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作家觀察:Patricia Highsmith


Patricia Highsmith(派翠西亞‧海史密斯,1921-1995)是美國著名小說家,她以三部作品聞名於
世,分別是:
Strangers on a Train(火車怪客,1950)
The Price of Salt(鹽的代價,1952)
The Talented Mr.Ripley(天才雷普利,1955-1991,系列作品)。

而這三部作品也分別被改篇成電影,希區考克拍攝了《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1951)、瑞納‧克萊曼(Rene Clement)拍攝了《陽光普照》(Purple Noon,1960)、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拍攝了《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Ripley,1999)、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拍攝了《卡蘿》(Carol,2014)。

《鹽的代價》這本書後來改稱《卡蘿》。而07年由木馬出版社出版時,書名用的依然是《鹽的代價》,很可惜已經絕版了。我認為如果電影《卡蘿》沒有在台上映的話,可能不會再版。這本小說是關於女同性戀之愛,電影由凱特‧布蘭琪和魯尼‧瑪拉飾演,兩者都是演技派演員,這是屬於比較有深度的電影,希望台灣能夠取得播映版權,讓電影不僅僅是電影,也是文學的推手。不過若台灣能上映的話,配合在台已出版書籍名稱的因素,名稱應譯為《鹽的代價》為佳。

由魯尼‧瑪拉所飾演的女主角Therese讓我想起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改編作品,即電影《情陷布拉格》(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1988)中的女主角Tereza,兩者的年齡相當,而名字也系出同源(Teresa),並且都有同性戀的傾向,不過或許這僅僅是個巧合罷了。

看到這篇在載於M Plus網站、屬名Emily Lee的作者所寫的〈基於愛而親吻的價值不能被任何人斷定:《鹽的代價》〉而想寫點東西留下來。M Plus是個十分優質的網站,作者Emily Lee也對Patricia Highsmith很了解,很遺憾我還沒有讀過她的作品,所以沒辦法說上甚麼話,在電影尚未上映之前先自我預習一番,也是不錯的。

文章網址:http://www.mplus.com.tw/article/672?ref=295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海邊的卡夫卡》(日:海辺のカフカ),村上春樹

《海邊的卡夫卡》在華文的世界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兩位翻譯,一位是台灣的賴明珠,另一位是大陸的林少華,兩個版本我都看過,先看的是賴明珠,後看的是林少華。整體來說,我會比較喜歡林少華的翻譯,除了譯文的風格外,他也對村上春樹本身很有研究,並且有在書籍裡附上對《海邊的卡夫卡》的解讀。也因為這本書屬於奇幻小說,其中帶有些無法解釋的現象,不見得好閱讀,另外村上會將個人對社會的思考批判及自己的哲學思想融入其中,讓讀者去思考。也是因為如此,我才會有想重讀的慾望。

《海邊的卡夫卡》中人物不多,卻都是核心人物。包含主角田村卡夫卡(15歲)、甲村圖書館館長佐伯女士(50多歲)、圖書館管理員大島先生(20到30歲)、幼時曾經歷恐怖事件的老人中田聰先生(70多歲)、卡車司機星野先生(20多歲)。這幾位人物的命運在本書中神秘的被交纏在一起。而書中的奇特事件不斷出現,包含伊底帕斯王的預言、神秘的集體昏厥事件、天上下螞蝗及竹筴魚、神秘的肯德基爺爺及入口之石等,可以說是極奇幻元素於一身的小說,雖然有其荒謬之處,卻反而增添了小說的文學內涵。顯而易見的,村上先生是向捷克作家法蘭茲‧卡夫卡致敬,他算是荒謬及奇幻題材的始祖,也是患有精神心理問題的代表作家之一。(合理推斷村上先生本人應該沒有向卡夫卡般有嚴重的精神問題)

要了解村上春樹這位經典小說家,光讀一本書是不足夠的。在台灣,算是很幸運的大都將他的長篇、中篇小說翻譯了。其他如同《海邊的卡夫卡》一般奇幻的題材的,像《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就是一例。而我認為,奇幻小說有其不科學的地方,難免會出現許多讀者的解釋及探討,我個人認為稍加分析即可,無須太過執著去推敲作者的本意,真的去理解分析那些哲學、奇幻之處,是十分傷腦筋的工作,更無須說自己「破譯」了作者的本意,如同我們去看抽象畫、超現實畫一般,心中對於作者本身有個理解即可。



《白晝之夜》(英:The house of special purpose),John Boyne

這本白晝之夜是愛爾蘭小說家John Boyne所寫的「史詩」型小說,以時序交錯的手法進行寫作,將故事主人翁的一生交代完畢。主人翁喬治是一位來自俄國的農民,童年及青年生活歷經了羅曼諾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時代,紅軍當權離開俄國到英國定居,與妻子佐雅的愛情故事。他們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一直活到了1980年代。

本書中的重要人物 ,即有「真假公主」之稱的安娜塔西亞(Anastasia)公主與主人翁喬治陷入熱戀,這種皇親貴族與貧民老百姓的愛情故事雖然是老調,但是始終充滿羅曼蒂克的魔力。有聽過安娜塔西亞的人大都知道,她在2008年被證實和父皇一家人一同喪生在葉卡捷琳堡,而非成功脫逃布爾什維克黨衛軍的屠殺。但是John Boyne的神來一筆,把安娜塔西亞的故事活化了,使本書成為非常出色的歷史愛情故事。

冬宮的夏日凌晨天空是一片亮麗蒼白,是永夜的白晝,也是情侶們幽會的良辰,是淒美愛情故事天然的基底。沙皇一家包括尼古拉二世、阿列克榭王儲、沙皇的四個女兒及皇后亞歷山德拉,在本作中都對歷史評價其性格有完整的呈現,尼古拉二世嚴肅卻不失和藹、阿列克榭年幼卻十分大器、四個女兒個性各有不同,卻都還是少女情懷、亞歷山德拉迷信於妖僧拉斯普京,導致國政大衰。就末代沙皇一家的歷史命運而言,可以說十足的悲劇。真實的悲劇容易產生文學創作,這本《白晝之夜》就是一部很好的致敬之作。





《孤獨》(英:Solitude),Anthony Storr

同上一本推薦《記憶的風景》一般,這本書是在博客來精神類書展所購,書名為《孤獨》,是一個普世性的話題,也是所有人們一生中都有許多機會會經歷的過程。許多人在面對孤獨的過程裡,表現得無法適應,甚至患上精神疾病。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人是「社會動物」,必須擁有一個正常的社交生活;自我一味的孤立,長此以往是無法融入我們的社會之中的,是俗稱的與「社會脫節」。

台灣的蔣勳曾寫過「孤獨六講」,面對孤獨的問題,提出了正向的思考。的確事實上,孤獨並不是個具負面意義的名詞,而是雙面性的。正面性的孤獨包含創作,而許多天才名人、哲學家、小說家、畫家、音樂家、科學家等等幾乎都具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有些甚至十分嚴重,哲學家如康德、維根斯坦;小說家如卡夫卡(Franz Kafka)、沙奇(Saki);畫家如碧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彼得兔的創作者)音樂家如貝多芬、布拉姆斯、科學家如牛頓等等。作者在本書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列舉出了許多名人,能讓我們一窺名人內心的世界,也讓我們能夠知曉名人並非都過得如此風光快樂。

本書常以心理學家看待孤獨的觀點與理論來進行敘述,最主要包含佛洛伊德以及榮格,也提到了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學家們也將人類與生俱來的個性分為兩種:內向及外向。內向的人往往會被認為較為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因為他們較具社交困難。不過,內向的人也許在這方面吃虧,但他們在其他方面很可能就能勝過個性較為外性的人。就「行為學」的研究觀點而言,這是十分有趣,亦值得探討的課題。如何面對孤獨的情境,是任何人都必須好好學習的課題,而本書就是一本較為實際但也較具深度的書籍。

《記憶的風景》(荷:WAAROM HET LEVEN SNELLER GAAT ALS JE OUDER WORDE.OVER HET AUTOBIOGRAFISCH GEHEUGEN),Douwe Draaisma

本書是在博客來「精神類科書展」(忘了活動具體名稱)所購買的,因為作者是心理學教授,因此本書讀來的學術味十分濃厚,可以說讀來並不是那麼容易。不過,內容卻十分值得去了解。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希望能多多了解自己大腦是如何運作、儲存及運用記憶,而這本書以理性的思維及已發生的例證來述說有關「記憶」的學問。

記得小的時候,我的一位同學就是「學者症候群的」患者,他與生俱來具備運算「萬年曆」的能力,卻有著智能障礙,甚至沒有辦法說出自己到底是如何運算萬年曆的。在本書中,能得到與這類「白癡學者」相關的研究與解釋。除此之外,也有擁有「絕對記憶」的人,他們擁有能夠記憶所有事情的能力,卻困擾於不會「忘卻」,反而因此患上憂鬱症、自閉與社交困難等等。

另外,研究「瀕死經驗」也是本書一個值得了解的部分,原來那些曾經過意外瀕死的人,幾乎都當時的極短時間內出現「跑馬燈」的人生電影畫面,並且不但沒有害怕死亡的感覺,甚至還留下十分美好愉快的記憶體驗。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也較能安撫那些意外死亡的人的親屬的心情,畢竟他們的親屬離開時,心情是極度愉悅的。而面對「似曾相識感」的問題,在本書也給予一些明確的解釋,不外乎都和我們的大腦運作有關。

我認為,閱讀這類型的書有助於處理我們對人生中常會出現的「負面思考」或是幾度可能認為自己患上「精神病」的狀況有所幫助,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徬徨無助。但是從閱讀之中知道自己的問題並非「獨一無二」及有許多人比我們活得更為難受時,心情自然或豁然許多!


《卡迪斯紅星》(日:カディスの赤い星),逢坂剛

這本書是在博客來夏季出清下殺近乎5折時所買的。整個很厚一本將近700頁,不過卻不會讓人感到有壓力,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本書節奏明快、文字流暢及故事本身的引人入勝。基本上,有榮獲日本「直木賞」的作家與作品,都受到了文學界一定程度的肯定。而本書作者逢坂先生在1977年時就完成了這部作品,也是他剛開始起步寫小說的時候。不過直到1986年時,本書才受到賞識,得到直木賞,最後定稿及出版。

《卡迪斯紅星》是融合冒險與推理解謎的小說,結合日本與西班牙在1970年代時的大時代歷史的創作。在那個年代,西班牙的右翼強人總統佛朗哥逝世,也讓西班牙從威權專制時代走入君主立憲時期,在這之下任何左翼的人士及運動都被鎮壓,最明顯的是巴斯克地區的共產主義者。而在日本,則有「赤軍」的崛起,赤軍同樣打著左翼共產的名號,在全世界進行恐怖活動,在1972年,赤軍在以色列的台拉維夫機場發動恐怖攻擊事件,造成多人喪生。而赤軍的活動直到2000年左右才瓦解。逢坂先生有效的利用這個歷史題材,創造出了這樣一個具「史詩」特質的冒險故事,讓人佩服。

故事圍繞在一把吉他「卡迪斯紅星」和吉他原初的所有人西班牙巧匠拉莫斯先生身上,而一位名叫「山多斯」的日本佛朗明哥吉他藝人在某次拜訪西班牙的旅程中,埋下了爾後「卡迪斯紅星」謎團的種子。本書的主角漆田亮是一位PR(Public Relation)社長,精通西班牙語,單身、並且極具冒險精神,是冒險故事的典型主角。之所以歸類為冒險故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主角在故事中會經歷生命危險,並且有所成長的那種劇情;另外,很重要的元素是主角必須在冒險的過程中找到一位伴侶,來刺激讀者的感官。而這樣的故事極適合翻拍成電影或是電視劇。在1992年的確被改編成電視劇,相信這樣的題材也可能影響了近期的警察偵探電視劇。

逢坂先生還有著作《百舌吶喊的夜晚》系列,也十分受歡迎,尚未拜讀,若日後有機會,一定找來品讀一番!